如此大角度俯視,很多在眾人眼中,看起來愚蠢的選擇與決定,其實背後都有許多其它因素在影響。
此時的沉丘他們,便是被諸多戰爭背後的因素影響,根本不可能像白義安一樣,只考慮戰爭勝負利弊,輕易便說出退軍之言。
這樣也就有了白義安眼中,亡國危難之時,滿朝盡是昏君庸臣之相。
這是這些昏君庸臣,不清楚自己如此做,可能會損耗國力,甚至使得寧國滅亡嗎?
非也。
他們也清楚自己選擇,很愚蠢,很被動。
但如不這麼選,寧國或許不亡,但自己可就要先亡了。
最簡單一個。
此次大戰,寧國用兵六十萬,調動附庸國二,盟國一,聯軍兵力近百萬,聲勢可謂三百年來江南之最,九州各國更是矚目無比。
如此一場大戰,突然寧國就撤兵認輸,放棄三個盟國,放棄江北一郡,前後死傷數十萬兵馬,耗費錢糧不計其數。
付出瞭如此代價,誰來承擔這個戰敗責任?
這場戰爭的聯軍主帥,寧國天子沉丘嗎?
亦或者營中滿堂的諸多將校,公卿高官?
還是你武安侯白義安?
這個戰敗罪責實在太大,大到哪怕身為天子,沉丘都不敢硬扛下來。
因為扛不住。
他只要認了,那麼面對戰敗之罪,面對死傷數十萬將士的過失,面對軍中將士的憤怒抵制,面對無數因為戰爭傾家蕩產,甚至家破人亡的洶洶民意,面對因為戰敗而失去了自己大量利益的國中鄉紳士族……
以上無數群體的怒火壓過來,哪怕身為天子,也是承受不住,會烈火焚身的。
須知。
金陵政權,可從來都不是一家一姓,而是世家推舉,各族輪流的。
當初蕭氏主政,損失半壁江山,折兵數十萬,損耗了太多勢力階級的利益,於是各方皆怒,令其下臺。
此時他沉氏主政,要是按白義安所言,同樣要丟失江北,還有嶺南幾個附庸國,幾乎等於丟失半壁江山。
折損兵馬也有數十萬,也同樣損害了許多人的利益。
前車之鑑,不過十餘載。
蕭氏如今已成六姓七族之邊緣,受各族敵視,萬民唾罵。
前任的下場,歷歷在目,沉丘再是心大,又哪敢以身重蹈之。
而同樣的。
戰爭失敗的後果如此嚴重,營中將校公卿,都不願承擔戰敗後,那難以計數的利益損失,還有將來楚國殺來後,為了抵禦對方必然會出現的沉重負擔。
上次越國失敗的教訓猶在眼前,他們自然也不支援退兵。
因而在一眾君臣抵制之下,沉丘的提議,這不例外的被否決了。
面對陸淵的封鎖,寧軍只是保守的派人勘察訊息,被動應對。
徹底失去了趁楚軍剛奪螺口渡,立足未穩,將之奪回的唯一機會。
在關鍵抉擇中,寧國又走向了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