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
戰鼓隆隆,一批寧軍走出了大營,攜帶著器械,緩緩向著長沙城靠去。
項端坐在指揮車上,看著前方已經開始廝殺的城頭,思緒不由飄飛。
其實他是不願攻城的。
城內的楚人精兵有著兩萬,又透過大肆徵發丁壯,再得了八萬民勇,總兵力足有十萬之眾,比他這個攻城的人都多。
一般民勇雖然戰力極差,打不了什麼硬仗,如南海國徵發的民夫,連守城都不怎麼堪用。
可楚國民夫不同。
從陸淵在邵陽府建立鄉勇民團制度以來,凡他治下所屬民眾,只要年齡滿了十五,那麼一律需在每年的秋季農忙過後,參加縣、鄉鎮、村裡組織的秋訓,即軍事訓練。
秋訓雖然只訓練一到兩個月左右的軍事技能,但只要持續參與個三五年,加上楚國民間好戰成風,陸淵也經常徵召民勇參戰。
所以哪怕是為了將來上戰場時能多點自保之力,那些鄉野百姓只要有空閒,自己也會學習武藝,找人學一些軍中本領。
以上種種加起來,也差不多能讓一個毫無基礎的鄉勇,學會一樣兵器的初級使用、聽懂軍令旗號、瞭解軍法條例了。
只要掌握了以上這些,基本已算合格的炮灰雜兵了。
加上楚國自立國之後,便幾乎無年不戰,十萬規模以上的大戰,比比皆是,每次發生都需徵發大量民勇隨軍。
如當初徵西南夷時。
陸淵出動了十萬禁軍,可後面隨軍而來的民勇,便有三十多萬,專門在後方負責運送糧草,以及駐守禁軍打下來的地方城池。
在後方運糧,駐守,可不是隻要賣苦力就行了。
楚軍雖然擊敗了夷人主力,但那些主力潰散之後,還是有大量殘兵,分散在整個黔中郡境內,或逃入山嶺,或與地方的夷人部落合流。
這些得到的地方夷人支援的殘兵,往往會選擇劫殺楚國糧道,襲擊楚國駐守的城池據點。
那個時候,敵人殺將上來,隨行的民勇也無法置身事外,必須跟著領頭的禁軍一起殺敵。
在生死中見過血,本就掌握了一定基礎軍事技能的民勇,自然成長的飛快。
一場場戰鬥歷練下來,一些被徵召的較為頻繁的民勇,其整體素質實力,其實已經不下於一些承平已久的國家,如南海、寧國的地方府縣兵。
這些資深民勇,甚至都可以拉到正面戰場上,和敵人打一打陣地戰。
如果放到守城上,靠著地利優勢,更可當半個戰兵用。
其他差一些的民勇,只是守城的話,實力也未見得比普通的府縣兵差。
故而只從紙面上看,城內十萬楚軍,大半都是民勇,實力似乎不怎麼強。
可只是守城的話,那麼城外的寧軍,還真不一定比楚軍民勇要強。
這一點,在先前無數次戰鬥中,寧靜已經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驗證了這個殘酷事實。
也正因為知道城中楚軍不好惹,哪怕是民勇,實力也不比府縣兵差,人數也比自己多。
所以項端對於以少擊多,還是最為殘酷的攻城戰,心中是極度排斥和拒絕的。
但無奈。
他的頂頭上司,寧帝沉丘,為了在洞庭戰場上給予楚軍更多壓力,用以逼迫楚國從嶺南調動更多兵馬回來,緩解南海國的壓力。
早在十日前,就已經下了死命令,讓他必須在長沙發動攻城,而且還得是最為激烈賣力的攻城。
為了監督他,甚至還派來了監軍,以督促項端部執行命令。
受限於監軍逼迫,再加上現在寧國局勢確實不利,以嶺南的糟糕局勢,的確需要洞庭這邊給予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