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副姿態模樣,不知道的,還以為此戰楚軍是主動進攻,寧軍是在積極防守呢!
只是不得不說,寧軍這種龜縮姿態,效果倒也的確出眾。
陸淵限於楚軍兵力劣勢,還有不想因為攻城損傷太重的緣故,對於城外寧軍那座已經漸漸修成了小型要塞,有著三位先天,十萬人駐守烏龜殼,一時竟也真沒什麼好的辦法。
故而開春之後,所以其它各處戰場,已經打的火熱,可江夏這邊依舊古井無波,保持了詭異的寧靜。
楚軍這邊奈何不了寧軍,寧軍也奈何不了楚軍,雙方就這樣對峙了下去。
不過楚寧彼此都很清楚,這種局面,不可能是常態。
一旦等到其餘幾處偏戰場分出勝負,各種小勝勢積累,慢慢演化成大優勢,席捲而來,便是此處分出勝負的時候。
而不出意料的話,這個勝負到來的時間,應該就在今年了。
“南海國那邊,我已有三十萬兵馬,其中先天宗師有著五人。敵人方面,寧、南海兩國聯軍,則只有十五萬兵馬,以及兩名先天。
不管是兵力上,還是高手上,楚國皆以佔據優勢,拿下此城不難。
所以此處戰場,應是我大楚取得勝勢。
至於北邊襄陽,小青奪了安陸府後,便繼續屯兵八萬,圖謀攻略寧國襄陽郡。楊景靠著水師相助,勉強率領的寧軍三萬餘殘兵和小青對峙。
兩邊實力相差不大,彼此都難以奈何,此處應該算個平手。”
陸淵分析兩處偏戰場,心裡漸漸有了些底。
原先在襄陽郡,楚軍是有兵力優勢的。
只是寧軍藉著這個冬天,在自己掌握的襄陽郡荊門、竟陵二府,緊急強徵了五萬丁壯,聚於府城堅守。
靠著這些徵來的炮灰,寧軍勉強厚實了自己兵力,足以和楚軍抗衡。
同時經過一個冬天的緩衝,原先在江夏江面遭受慘敗的寧國水師,也總算休養了過來,低落計程車氣漸漸回升,損失的戰船也補充不少,算是恢復了戰力。
如今與夏口水師整合之後,寧軍水師規模已達七萬餘眾,比楚軍剩下的四萬水師,近乎於有兩倍的優勢。
加上楚維已被陸淵調走,楚軍水師沒了靈魂人物,哪怕士氣高昂,可與寧軍交鋒幾次,也未能佔得什麼便宜。
彼此爆發了幾次小規模水戰後,發覺互相難以奈何,或者說想消滅對方,可能要付出慘重代價,便也不再繼續糾纏了。
而失去了絕對優勢的楚軍水師,自然也無法完全封鎖整個長江水道。
此時雙方以江夏城為界,開始平分整個長江水道,彼此都有優勢。
好在忌憚於楚軍水師實力,寧國的竟陵水師,不得不將大半主力屯駐於江夏附近,用以牽制楚軍水師。
如此一來,寧國水師也無法抽出太多艦船,用以繞後楚國襄陽後方,襲擊漢水沿線的楚國城池。
再加上週青在楚國襄陽郡後方,也留了三萬郡府縣兵馬,靠著城池依託,倒也勉強可保後方無憂。
不過這種互相制衡的情況之下,寧軍有城防優勢,以及寧國水師在外面的接應,以周青現有的實力,想要清除寧國在襄陽郡的殘部,基本是不可能的了。
該處也和將江夏一樣,楚軍進攻損耗太大,而且估計也打不下。
寧軍實力不夠,也只能防守。
僵持,就是該處唯一的選擇了。
襄陽戰場想要破局,依舊只能等其它小勝積累大勢,然後再席捲橫掃,奠定局面。
“所以,眼下破局的關鍵,就只剩下我所在的洞庭主戰場了。”
嘴中呢喃,陸淵看向南方。
在江北、嶺南接處於不利局面的時候,寧國想要破局,唯一的勝機,便只有在主戰場處做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