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巔峰的時候,楚國需要負擔兩百餘萬的移民生計,包攬他們長途跋涉,在新家園建好屋舍,並投資一部分農具種子供他們初期生產,還有半年乃至一年的無償糧食供給,以及三年之久的免稅期。
此外還要在移民地區屯駐重兵,負責清理野獸、流寇、當地頑抗的土人,以及鎮壓移民的動亂。
以上種種,哪一個不是極為耗費資源?
最艱難的時候,為了養活這些移民,開發新的領地,維持地方駐軍,楚國每年都要耗費數千萬石糧食,以及同等數量的銀子。
當初為了支撐這些消耗,陸淵可是將舉國三郡十七府,六百餘萬百姓的一切生產,都投入到了這場移民工程之中,甚至最後還要靠著在外掠奪,才勉強支撐了下來。
於是有了如今苦盡甘來,成就霸業的昌盛氣象。
可當初楚國有這個底蘊,來支撐移民,蘇、宋兩個小國,哪來的這個底蘊?
蘇國本來就因為頻繁的動亂和戰爭,百姓一直陷於困苦之中,向來以窮著稱。
如今要負擔半郡四府的移民,還要養活國內五萬的兵馬,以及數量眾多的權貴,早已經到了極限。
宋國好上一點,有這個紅河平原撐著,勉強能維持移民消耗。
但宋國除了移民之外,還採取了強軍政策。
以一個兩百萬人口的小國,養活了十五萬的常備兵馬,堪稱窮兵黷武。
種種政策,簡直是當初翻版的長沙國。
陸淵是知曉自己在長沙國時期,國庫裡面到底有多麼窮的,那是能餓死耗子的程度。
宋國為了壯大,採取了同樣的政策,使國力迅速增長的同時,也同樣令國內變得窮困。
所以這兩國,跟著陸淵玩了靜坐對峙的遊戲之後,很快便國庫窮竭,錢糧短缺,難以為繼了。
僅僅只是兩月時間,到了八月初的時候,原本因為蘇宋兩國之君盟誓,臨時拼湊而出的七萬聯軍,很快就因為錢糧睏乏,隱隱有著分崩離析的節奏。
若非緊急時刻,南海國那邊調撥過來的一批錢糧,幫兩國續了一波血。
怕是兩國盟約,就要因此正式崩潰,徹底化為一個名義,形同虛設。
只是就算如此,南海國也國力有限,不可能無止境的供養兩國。
拖的時間長了,終有一日,三國會因為錢糧不濟,不得不撤軍退兵,放棄與楚國的對峙。
而寧國那邊雖然得知了訊息,知道聯軍形勢有些不妙。
可寧國與蘇宋兩國之間,遠隔千里,中間還有重重山嶺阻隔。
此等情況,就算寧國有著充足糧食,但想要轉運到蘇宋兩國境內,耗費也是一個令人窒息的數目。
長途轉運之下,供應兩國七萬兵馬,幾乎不亞於供養七十萬大軍。
如此大的耗費,寧國也吃不消。
而且為了這麼點兵馬,耗費如此之大,也太過不值。
有這麼多錢糧浪費,還不如在國中再招二三十萬兵馬。
這樣也算是增強了自己實力,把錢糧用在了自家身上。
所以遠在千里之外的蘇宋兩國,寧國也有些鞭長莫及,愛莫能助。
只是嶺南之地,位置也很緊要。
不僅能牽制楚國大量兵馬,從另一處戰線拖住楚國。
維持蘇、宋、南海等國的存在,也能斷絕楚國侵佔嶺南,獲取此地人力物力的圖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