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重兵,引而不發,這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想做成此事,需要聚集大量可以隨時動用的精兵,以及數量更多的,為精兵提供各種輔助的民夫。
只是這一點,便代表著無數的人力被調動。並且在調動期間,被徵用的人完全不事生產,只是純粹的消耗物資。
這就意味著海量的物資,在被無意義的消耗著。
就如楚國。
以陸淵所知的,為了南征,他調集了十萬附庸軍,以及六萬禁軍。此外還有為了運糧,以及服務這些兵馬的二十五萬民夫。
以上總計四十一萬人,全都是胃口頗大的壯年男子,再加上一些牲畜的消耗,楚國每日付出的糧食,便足足有一萬石糧。
一天一萬石糧食,一個月就是三十萬石,一年就是三百六十萬石糧食。
就這,還是因為大軍屯駐不動,沒有長途運糧的緣故。
要是隔著數百上千裡運糧,那這個糧食消耗還要翻倍,甚至翻數倍,達到一個難以想象的天文數字。
這還只是純粹的糧食消耗。
此戰陸淵抽調了二十五萬民夫,這也就代表著地方上少了二十五萬,作為主要勞動力的青壯男子。
為了湊夠這些人,陸淵幾乎將洞庭郡南部六府的青壯男子,全都徵發了。
而少了這些人參與地方生產經營,幾乎可以想見的,沒了主要生產力,洞庭南部六府的糧食出產、商貿活動,都將遭到致命性的影響破壞。
此六府之地,今年稅負爆減,甚至入不敷出,需要中央財政補貼,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一場和平對峙,還未開戰,楚國的各種消耗就已如此之大。
那麼作為同樣受到楚國影響和威脅,不得不緊跟著調動大軍,來一場靜坐對峙的其它各國,應當也是同樣如此了。
楚國坐擁江漢以及洞庭兩大產糧地,並且西川平原經過這幾年的移民屯墾,也重新開發了出來,成為又一產糧地。
有著三大產糧地在,還有楚國這些年積攢的四千萬石糧食在,一年區區數百萬石的糧食消耗,陸淵自問還能撐得住。
而且隨著打下了漢中郡,獲得了當地的一百六十萬戶口,以及今年年初從隴西郡擄來的三十萬民眾,楚國如今的總人口,已經正式突破了千萬大關,達到了一千零七十餘萬之多。
在人口上,已經正式達到了霸國的標準。
有著這麼多人口在,地方上少了二十五萬民夫生產,影響也不會太大。
所以繼續維持如今這種消耗戰略,楚國是沒有半點問題的,別說一年半載了,就算維持個十年,也毫無問題。
可楚國能做到的事情,別的國家就不一定了。
東邊的寧國,近些年來承平已久,積攢了不少家底,同樣也是霸主之業,和楚國對耗,應該也沒什麼問題。
但南邊的蘇國和宋國,這就不一定了。
蘇、宋兩國,地處南荒之地,國內本就貧瘠,多山少平原,向以窮苦著稱。
也就宋國好上一點,國都宋平所在的區域,有一塊紅河平原在,勉強算是半個產糧地,可依舊算不得富裕。
且前些年跟著楚國一起打西南夷,各自都開拓了不少領土,設定了郡縣。
開疆拓土,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本是件好事。
代表著武功強盛,同時也能增加戰略縱深。
只是凡事都有兩面性。
兩國開拓了新的領地的同時,自然也承擔了開發新領地的負擔。
想先前陸淵為了開發洞庭、黔中、西川諸郡,可是接連執行了好幾次百萬規模的移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