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此地絕不容有失。
內外交困之下,四國聯軍這邊,都有些坐不住,想著是否要主動發起進攻,自己開啟戰端了。
既然楚國不來,那我自己過去。
就不信四國合力,傾盡百萬之兵,還打不贏一個楚國了?
不過,雖然這個提議屢屢被人提出,可近些年楚國兵威太盛,陸淵戰績太過亮眼,各國忌憚他與楚國的實力,一個個猶豫著都不敢主動進攻。
四國彼此間,都想讓其他成員第一個動手,好試探楚國底細。
可這種如意算盤,每個人都在打,又每個人都不願吃虧。
彼此算計之下,此計,也就只能一直存在紙面之中了。
只是雖然如此,但不管是聯軍一方,還是陸淵這邊,心裡都很清楚。
如今這種對峙狀態,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
在聯軍,或者說聯軍內的嶺南三國支撐不下去前,他們肯定會提前發動,向楚國動手的。
楚國想要靠著這種以家底耗死對手的手段,贏得這場戰事的勝利,終究只是奢望。
那些敵人都不是傻子,不可能眼睜睜的坐以待斃,看著楚國逐個擊破盟友,一步步壯大,然後吞吃所有的。
現在唯一的不確定因素,也就是嶺南三國能撐多久,或者說他們的耐心有多久了?
對此。
陸淵估算,以三國的家底,可能最多再撐兩三月,或者更短些。
一兩月內,便要忍不住,提前發動進攻了。
而他這邊,事實上也有些忍不住,想要發動南征了。
因為隨著時間過去,四國聯盟間的聯絡越來越緊密,隱隱有著形成一個以寧國為首,合縱針對楚國的盟會趨勢。
同時四國內部,軍事實力也在迅速擴張,時間拖得越久,這些敵人就越強大。
不趁著他們還沒完全合為一體,軍事實力發展到極限之前,提前將他們的聯盟擊破,趁著他們虛弱的時候,率先攻滅幾個弱小勢力。
那麼等聯盟成長起來,楚國再想攻滅他們,需要付出的代價,可就遠比現在要多得多了。
所以陸淵同樣也有些按耐不住,想要率先發動戰爭了。
只是如前言所說,九州之內最大的變數,各大仙門還在,紫陽道還在,所以他忌憚之下,也只能強行忍耐住動兵的心思,繼續等待著機會。
好在這個機會,等了兩個月之後,終於來了。
神武十年八月,一連兩道訊息,先後傳入了巴陵。
首先是雪原那邊,得益於今春聯合攻勢嚐到的甜頭,雪原蕃人派出使者,想要邀請楚國,於今秋的掠糧之戰中,一起攻打周國。
然後就是飛霜道。
道主莫離領著門人,親至巴陵,向陸淵辭行。
隨著時間過去,一年之期終於到了。
這些九州各大仙門,其實已經準備依約而行,北上北冥幽都,舉行舉界飛昇的大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