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五月中旬,青雲子終於率領六萬精銳,返回了巴陵。
陸淵當即下令,讓這出征半年的六萬人放假輪休,各自批了一個月假,讓他們回家和親屬團聚。
等放假歸來之後,而前往巴陵各處輪戍,歸入郡內防務部隊中。
這支部隊出征已久,屬於師老兵疲的範疇,此次南征,陸淵並不打算用他們。
畢竟如今洞庭郡內,剩餘的禁軍足足還有著十支,想要從中挑選出三支來,實在太簡單了。
根本不必逮著一支部隊就往死裡去用。
而且洞庭郡內,原先留守的十支禁軍,基本都是新兵,資歷最老的,訓練時間也才堪堪一年而已。
一年時間,也不過讓他們精通旗號陣列,明白軍法秩序,勉強算是達到了合格標準。
但僅僅合格,不過是府縣兵的水準。
想要成為戰兵精銳,成為禁軍驍勇,還得在戰火裡磨練一遍,從生死中滾過一圈,熬過了這一關,見過了血,才能發生質的蛻變。
到時堅定了意志,再花個兩三年時間,打熬技藝,精深武藝,也就算是成為精銳戰兵了。
如今這些新兵才剛剛走完第一步,從菜鳥成為了合格兵,此時正是讓他們前去戰場,經歷血火淬鍊,走完第二步。
正好。
相比於北邊強大的周國精銳,嶺南各國,水準其實都很一般。
哪怕是在南邊諸小國中,向以強大好戰著稱的蘇國,其實國中兵馬水平也就那樣。
蘇國只不過一個小國而已。
國民不過百萬,疆土不到萬里,國中之人就算再怎麼好戰,底子資源擺在這,又能練出多少精兵來?
該國上下五萬兵馬中,估計也就只有一兩萬老牌精銳,能達到楚國標準禁軍的水準。剩下大半兵馬,也就是地方府縣兵那種合格兵的水平,根本當不得大用。
想要掃平對方,出動兩三支禁軍,配上一位先天宗師,基本就可以滅了蘇國了。
至於南海國,那就更不用說了。
文恬武嬉,嚴望秋都死了五六年了,如此長的時間內,南海國竟然還沒培養出一位先天宗師來?
甚至如果從當初越國北伐的時候算起,那時南海國還是南海派時期,當時該派便面臨著後繼乏人的情況。
若是從這時候挑選後人,重新開始培養,十幾年的時間,怎麼著也能挑選出一個合格繼承人了吧?
可事實就是,從前越弘道六年,一直到如今楚國神武十年,整整十四年時間,南海國依舊沒培養出一個先天宗師來。
要知道陸淵培養孫思文,前後耗費也就是五六年而已。
由此可見,只要有基礎的話,再加上資源傾斜,想培養出一位先天宗師,其實也算不得多難。
但就是這麼一件不怎麼難的事情,南海國就是做不到。
其中原由,這些年陸淵透過皇城司的百般探查,倒也瞭解了一些。
南海國之所以培養不出先天,究其原因,無非是一個體制問題。
原先是南海派的時候,舉派上下是一個宗門,嚴望秋哪怕作為掌門,本質上也不過是宗門弟子,是要屈居於門派之下的。
在這種情況下,南海派是南海派所有人的,掌門只是所有人中,推選出來的管理者而已。
這種公有推舉制度,令得南海派可以放下私心,毫無顧忌的從門派中挑選合格弟子,培養出先天繼承人來。
這便保證了門派的傳承。
可這種公有推舉制度,在嚴望秋身為掌門的晚年時期,出現了問題。
因為在那時候,當時身為掌門的嚴望秋,想要培養繼承人時,縱觀門下一圈,竟發現自己的弟子門人,沒有一個成才的。
所有人挑來挑去,也找不出一個符合條件的先天種子。
當然,這個挑選的範疇,僅限於嚴萬秋一脈的弟子門人,以及他的血親家族。
至於整個門派之中,南海派十萬人,當然能找出合格的先天種子。
可嚴望秋相比於此前歷代掌門,無疑是私心極重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