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李雄在昆海地區意氣風發的時候,南邊大理國銀生地區的戰事,也有訊息傳了回來。
自今年五月,蘇、宋兩國分別從東、南兩個方向,聯合進攻銀生城以來,這片區域就接連爆發了無數場大戰。
開始時兩國兵鋒銳利,順利攻佔了銀生城附近南北十數座城池,直接打到了銀生城下。
但隨著大理國援軍抵達,兩國勢如破竹的攻勢受到了遏制。
大理軍中有平川王和神宮大巫祭兩位先天宗師,此二人實力都不俗,在他們的出手之下,很輕鬆的就阻攔住了蘇玄歌與謝寧兩人。
使得這二人原本以先天宗師作為尖頭,直接帶頭破城的戰術宣告落敗。
隨後雙方宗師大戰數場,蘇玄歌他們從大理的兩位先天身上佔不到絲毫便宜,甚至幾次拼死相鬥,四人都負了不小傷勢,險些受到生命威脅。
連方試探下來,雙方也都互相知道,在先天宗師這種頂層戰力上,彼此誰也佔不到便宜。
因此相互忌憚之下,兩邊就默契的不再出手,轉而開始在底層士兵入手,想從兵法戰陣之上決勝負。
於是在這之後,兩方陣營計程車兵交鋒,陡然間就激烈了起來。
然而在士兵層次方面,大理國常年維持著五萬戰兵,這些都是精銳,戰力不俗。如今又從國內各大附庸手中,在抽調過來了三萬精兵,因此大理軍中,約有著八萬精兵。
這等精兵規模,已經不遜色於蘇國、宋國相加了。
再算上剩下那二十二萬臨時徵召的民兵,在數量方面,大理國更是勝過兩國不知多少。
所以等雙方開戰之後,幾次大戰下來,雙方都損失慘重。
蘇國十萬兵馬,直接戰死了三萬餘,其中精兵約有一萬。宋國五萬兵馬,也損失了一萬多,這些全都是戰兵。
而大理國那邊,損失也差不多在這個規模,甚至比兩國還要再多一些。
但大理國家底雄厚,如今三十萬大軍,死個五六萬人根本不在話下,完全支撐得起。
可蘇國、宋國那邊,加起來也才十五萬兵馬。此時折損五萬,一下子就去了三分之一。
這損失已經相當大了。
恰在此時,兩國佔據的後方,黑齒地區以及通海國那邊,接連傳來地方夷人發生暴亂的訊息,已經有不少城池被暴亂夷人攻佔。
尤其是通海國那邊,暴亂尤為嚴重,聽說地方已經有十餘萬夷民起兵,站出來反抗蘇國統治。
以這小國不足五十萬的人口,能拉出十餘萬夷民,幾乎可以說國內所有男丁,都跑出來參與暴亂了。
而之所以能達成如此壯舉,自然離不開蘇國的老手藝——橫徵暴斂了。
是的,就是橫徵暴斂。
事情還要從去年說起。
自從在國內大肆加稅,比起了一場波及全國的叛亂之後。蘇國最後哪怕平定了叛亂,但也基本把國內打廢,經濟徹底崩盤了。
因此此次出兵西南夷,對於蘇玄歌來說,開疆拓土還是其次,為國內尋找新的財源才是主要目的。
抱著這個目的,等蘇國大軍開到通海國,一群窮瘋了的苦哈哈,會做出什麼事情,也就不用多想了。
搶糧,搶錢,搶女人,一切能搶的東西,通通都搶了個乾淨。
凡是敢阻攔的,也通通殺了個乾淨。
如此暴虐手段之下,通海國的那些夷民自然忍受不了。
本來外族跑來統治,就讓他們內心反感了。如今這些外族統治者手段還這麼殘暴,通海國的夷人不跑出來造反,那才奇怪了。
因此此國叛亂一起,就是波及全國。
因為國內所有夷人,都遭受了蘇國大軍的禍禍,所有人都和蘇國大軍有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