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之下,城內公卿只得與蕭氏宗親商議,最終以海陵王敏而好學,寬仁知禮為由,推舉其為新帝。
於是在弘道九年八月初六,海陵王蕭元義正式於建極殿登基,改元承佑,成為了越國第八位皇帝,是為承佑帝。
正如宗親百官推舉的一樣,這位承佑帝確實敏而好學,寬仁知禮。
他在登位的第一天,所下的第一道詔書,不是給弘道帝辦理國喪。
而是直接發給了大將軍沉丘。
在詔書中,承佑帝以沉丘護國有功,指揮天下各路兵馬,接連平定了建安、洞庭、西川諸郡逆賊叛亂,恢復地方安寧。
又擊滅了靜海國,擊敗周國,為大越開拓了九真、漢中、襄陽三郡。
嗯,理論上來講,大將軍沉丘作為越國皇帝之下,最高的軍事統帥。國內白夢陽、陸淵等人立下的功績,都應當有他的一份。
甚至沉丘身為領導,還要佔大頭。
而陸淵、嚴望秋、喬康全等人,雖然以各自建國,但名義上,也都是大越藩王,共同尊奉越國皇帝為天子。
故而從明面上,把長沙、漢中、南海等五國,算作越國之土,也沒什麼問題。
這五國開拓收復的疆域,自然也能算作越國疆域。
所以從這方面來講,這份詔書說倒也沒問題。
當然,以上這些都只是藉口和場面話,這道詔書真正的重頭戲,還是後面。
安靖國內,揚威域外,此等赫赫之績,不賞不足以酬其功。
因此承佑帝取大將軍寧靜天下之意,將其由沉國公進封為寧王,以廣陵、豫章二郡為國。
同時繼續以藩王之身,兼領大將軍之職,都督中外諸軍事,封大司馬錄尚書事、相國總百揆。
如此,大越國內,又出現了第六位異姓王,而且封地還是廣陵、豫章這種越國富庶核心之地。
將這兩郡分出去,僅從實力上來算,這個新生的寧國實力,已然超越了越國朝廷。
成為了越國體系下,最強的藩王。
給沉丘封王之後,梁國那邊,眼見著自己從皇帝方面入手的謀劃,徹底是行不成了。
然後又去找沉丘,卻直接被這位新封的寧王給拒之門外,人家連見都不見。
惱羞成怒之下,北邊屯駐在彭城郡的三十萬梁軍,便開始試探著渡河攻擊廣陵郡。
想要藉由軍事方面的壓力,逼迫這位即將篡位的寧王妥協。
可沉丘作為先天第二境的宗師,又是掌管天下兵馬的大將軍,又豈是能輕易屈服妥協之人?
在廣陵郡受到梁軍攻擊的訊息,傳回金陵後,沉丘當即召集百官,向承佑帝面陳國事,請求出兵北上,抵禦梁兵。
朝會之上,承佑帝聽到大將軍沉丘的請戰要求後,欣然應允。
不僅將國內軍權盡數託付於沉丘,而且為了給這位大將軍王增添威嚴,更是給他賜九錫,極盡殊榮,以壯其行。
而沉丘接受這些封賞之後,在京師之內,大閱諸軍,鼓舞士氣。
然後於當天,便建起了北征行營。
沉丘自領行營總管,又以武成侯上官明行營副總管,兩人領著京師的十萬禁軍,便北上廣陵郡,抵禦梁兵。
除了自己親帥大軍北伐之外,沉丘又下令,以武宣侯楊景為水師總管,讓他十萬朝廷水師封鎖江面,阻隔江夏郡的二十萬梁兵,護衛豫章與臨海二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