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個山區窮郡,戶口也不豐茂,又能榨出多少油水來?
按照陸淵的估計,正常五稅一的情況下,一年頂天也就五百萬兩銀子了。
可這五百萬兩銀子,哪裡養得起十萬大軍?
所以早早的,甚至可以說是原先寧海國立國不久,蘇玄歌就在國內加了賦稅。從原本朝廷時期的五稅一,改為了四稅一。
同時除了那些正稅之外,還填了各種名目的雜稅,用來搜刮銀錢。
如此種種不擇手段之下,蘇國一年的稅賦收入,這才從原本的四百萬兩,暴增到如今翻了一倍的八百萬兩銀子。
這可是八百萬兩銀子啊!
要知道陸淵的楚國,三郡十七府之地,有著兩座郡城,人口接近六百萬,國內還有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兩大產糧重地。
還有著長江、漢水溝通周、梁、寧、西川、漢中諸國,能坐著國際往來的水道貿易。
再加上有著崔長青,孫思文等人的輔左,數年來不懈的招攬天下人才,上下一心,吏治清明,行政效率極高。
有著這諸多得天獨厚的稟賦,休養了三年之後,如今一年的收入,這才有每年堪堪一千五百萬兩銀子的收入。
可蘇國有什麼?
遠比楚國差得多的自然條件,面積只有一半的國土,三分之一的人口,國內還一片江湖武人當地方官,各種巧取豪奪,貪汙腐敗,吏治混亂。
就他們這條件,能創造出八百萬兩銀子的年收入,靠的是什麼,還能不清楚嗎?
更不用說,這八百萬兩銀子的稅收,還只是交給蘇國朝廷的。
在收稅的過程中,那些地方官貪汙了多少,去收稅時的小吏又多收了多少,簡直都難以想象。
或許真就如陸淵之前,收留的一些蘇國逃民所說,一年忙碌,官府索取過半、乃至大半。
民無遺留,舉家沒有活計。
真不是他們願意拋家舍業,背井離鄉,實在是在故鄉活不下去了啊。
面對苛政,有人選擇逃亡,選擇離開家鄉,去往它地,這是很正常的。
陸淵就在一邊收攏著蘇國逃民,安置在地方府縣,增強著自己的國力。一邊在看對方笑話。
這沒什麼。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選擇忍氣吞聲,選擇逃走的。
在這個超凡的時代。
有著武功與仙術,偉力集於一人,自然能給人增添膽氣。
所以民間的血勇之輩,其實是並不缺乏的。
此時面對蘇國數年暴政,而且眼看著有越發嚴重下去的趨勢,在蘇國內部,不出意外的,就爆發了民亂。
高涼府杜原縣人杜昌,因繳納年稅的時候,縣中小吏在自己族中催逼過甚,甚至逼死了自己一個侄子。
看著親人慘死,向來習武的杜昌,終於忍受不下去了。
當場便斬殺了前來徵稅的小吏,然後領著族中青壯,於蘇國廣武三年十一月起兵。
同日大發檄文,痛陳蘇玄歌之暴政,號召國內群豪一起,共同誅除這個暴君。
檄文傳開,不過十日之間,高涼郡內就有三萬餘眾,蜂擁而來,歸於杜昌下。
而後杜昌領著這數萬兵馬,直接攻破了高涼府城,殺進了城內蘇玄歌安排的那些官吏,引得城中居民一片叫好。
大量苦於苛政的城中百姓,見此一幕,許多都自備刀劍,前來投軍,於是杜昌叛軍規模,進一步膨脹到了五萬眾。
國內出現了這麼大的叛亂,造成的這麼大破壞和影響,蘇玄歌自然不可能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