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他聽到叛亂訊息的第一時間,就已經開始調集京師的五萬禁軍,準備親自領兵平亂了。
但還不等他叛亂兵馬出發,蘇國之內,蒼梧郡道門廣昌道,因看不下蘇國暴政,同時也是因為自己信眾,許多被官府逼死的緣故。
在收到杜昌起義的訊息後,緊跟著也開始發動信眾,在蒼梧郡內殺官造反。
不過短短數日間,早就積怨已深的地方信眾,紛紛響應廣昌道號召,殺了地方官吏,據城而叛。
府城撐不過三日間,就被道眾攻佔。
廣昌道乃是鬱林郡的最大道脈,其活動區域分佈於玉林郡北部的始安、蒼梧、熙平三府,山門則在蒼梧府。
所以等廣昌道在蒼梧府老巢發動叛亂之後,始安、熙平兩府,跟著就有信眾起來反叛。
雖然因為當地官府早有戒備的緣故,未能攻破府城,但也各自佔據了三五縣,聲勢同樣不小。
只是過了小半月,廣昌道之亂就波及三府,共有十萬信眾參與。
不只是廣昌道。
甚至就連緊挨著蘇國國都鬱林府,就在它南邊的甯越府,同樣有當地專做海貿生意的江湖幫派七島會。
也因為不滿蘇國商稅關稅收得太重,帶著數百條海船,領著數千船員,就攻破了甯越府城。
在城中大掠一番之後,正式舉旗造反。
一時之間,鬱林一郡十府,便有五府叛亂。
蘇國江山瞬間丟了一半。
當初當初隆慶二十八年時,大越朝廷面對的局面,此時蘇國在蘇玄歌的折騰下,終於也再度上演了。
只是不知道,面對這場叛亂,他能不能鎮壓下去?
同時鎮壓之後,蘇國還剩下幾分國力了。
對於自己能不能撐過這一關,蘇玄歌沒那個心思去想。
國內突然冒出了三股叛軍,而且一個比一個聲勢浩大,這突如其來的叛亂,是真的打了他一個措手不及。
但這位蘇王好歹也當了幾年國主,而且也是先天宗師,膽量心性還是有的。
因此在經歷了初期的憤怒慌亂之後,蘇玄歌很快就調整了心態,開始籌備著如何平定這場叛亂了。
最先起義的那個杜昌可以先不管。
高涼郡遠在鬱林郡之東,距離國都鬱林府還有很遠距離,暫時還打不到這邊來。
但北邊擁眾十萬的廣昌道,不僅是地頭蛇,而且叛亂還擴張到了三府之地,若不能儘早遏制,恐怕真能叫他起了勢來。
到時想要平定,可就沒這般容易了。
還有南邊的甯越府。
此府就在鬱林府邊上,府城距離國都更是不到四百里,輕軍急行之下,兩三天就能打到國都。
這等心腹之患,若不能平息,那可真是睡覺都不安穩。
所以只是短暫思考之後,蘇玄歌就定下了先南後北,先西后東的平叛戰略。
先剷除七島會,然後攻滅廣昌道,最後平息杜昌之亂。
如此三步,安定國內。
計議已定,出兵。
蘇國廣武三年十二月初,蘇玄歌留兩萬禁軍守京都,然後率著三萬精銳,直趨甯越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