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倒是各地日趨平穩,商旅往來如軹,百姓安樂歡喜,頗有種享受太平盛世的模樣。
見此情況,這兩國使者哪還不明白,那位楚王,根本沒有出兵大長和國的念頭。
甚至連收他們兩國作為附庸,都不願意。
這真是一點麻煩都不想招惹。
因此日過一日,這兩國使者在等待之下,真的是日漸消沉。
這般一直到了五月,他們國內傳來訊息,烏蠻國實在催逼的太緊,而這邊又遲遲沒有訊息傳回,國中實在頂不住壓力,又一次向烏蠻國盡向了兵源錢糧。
只不過這一次催逼過後,國中百姓實在受不了這種橫徵暴斂,已經出現了大規模的逃亡。
國內甚至還有一些部族,佔據了城邑,起兵造反。
如今國中叛亂生起,朝中已無力顧及這邊,因此讓兩位使者不要在這裡浪費錢糧,趕緊回國幫忙吧。
收到這種噩耗,這兩國使者自然心中大震,隨即就是一陣悲涼。
不過在臨行前,他們又一次求見楚王,結果不出意料的,讓等著訊息。
面對這不出意外的結果,淒涼之下,兩位死者只得收拾行李,落寞的返回國內了。
而陸淵在收到這個訊息的時候,只是哦了一聲,便沒多說別的。
在他的宏偉大計面前,師宗、彌鹿這兩個小國,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縷塵埃,根本無足輕重。
它們唯一的價值,也就是來向自己報告,大長和國發生內亂的訊息而已。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
大長和國就挨著楚國,那邊發生了內亂,楚國竟然遲遲沒收到訊息。雖然這也有夷人向來自成一體,不怎麼與外界溝通,同時他們這邊也不怎麼關注這些夷國的緣故。
但這依然不得不說是對外情報的失職。
關於這點,陸淵已經讓鴻臚寺相關負責人做出檢討,以後需得加強西南夷的情報。
這事關他日後對整個西南夷的戰略,不得不慎重。
不過僅此一遭,也令陸淵意識到了,情報工作僅靠鴻臚寺這個外交部,讓這些外交人員負責,終究還是有些勉強了。
他想要獲得足夠的訊息渠道,想要不被下面的官員掩埋耳目,還得有自己的情報部門才行。
因此在神武元年二月的時候,陸淵便下詔,在朝廷籌建皇城司,內設皇城南北二司。
其中皇城南司,專門負責國內情報事務。設指揮使一人,正四品銜。副指揮使二人,從四品銜。
指揮使下,於各郡設校尉一人,正五品銜。副尉二人,從五品銜。
於各府設指揮一人,正七品銜。副指揮二人,從七品銜。
一個縣設大使一人,正九品銜。副使二人,從九品銜。
南司之內,另有其它名目官員,品級各不等。
以上這些都是官。
皇城南司之下,按照每縣大小不同,有專門負責刺探情報,無品級的的小使、小番約十到三十人。
每府同樣根據情況不同,設定小使、小番五十到一百人。
每郡則是三百到一千人。
整個皇城南司,京師總部另有五百人,日後酌情做增減。
如此算下來,這個新設的、負責國內情報的皇城南司,目前員額為三千人左右,瞬間成了朝堂內最大的機構之一。
另外就是負責國外事務的皇城北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