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思潮,是一定會出現的。
此時隨著府縣兵與戰兵的分流,才只是一年多,所以原先承擔一樣職責的兩邊,可能暫時還不會出現這種分歧。
可時間長了,等兩邊的區別出現了,這種想法就一定會出現在戰兵心裡。
久而久之,必然會導致軍心浮動,兵不願戰。
面對這種動搖國本的問題,此時既然有人提出來了,而且陸淵也發現了,那當然要堅決把它摁滅在苗頭中。
……
與兩位宰輔一方研論,最終不僅沒解決戰時軍費問題,反倒還發現了大楚如今軍隊體系下的一個大問題,不得不再進行一場軍事改革。
這種情況下,在這項改革完成前,在內部穩定前,如今大楚兵馬自然不能輕動。
再加上軍費確實成了個問題,所以對於是否要出兵大長和國,陸淵算是徹底絕了這個心思。
至於要不要趁著這個機會,先拿點好處,佔點便宜,收兩個附庸國?
他思慮之下,最終也否決了這個方案。
好吧。
陸淵心裡面,到底還是對大長和國,存著點念想。
此時對方國內,朝廷和叛軍對峙,雙方實力兵馬都接近。形勢比當初大越,平定內部叛亂還要嚴重。
至少當初大越朝廷,還有五位宗師,以及六七十萬兵馬。
而地方上的叛軍,也才兩位宗師,四五十萬兵馬,頂多再算上一個靜海國。
兩邊的實力差距,還是很大的,大越有著絕對的優勢。
但這個優勢,如今大長和國的朝廷,卻看不出有這些。
那麼問題就來了。
當初有著絕對優勢的大越朝廷,為了平息國內的叛亂,打退外國的覬覦,最後都花了九年時間,付出了損失近半國土的代價。
那你大長和國,想解決比大越面對的更強的叛賊,又準備付出多少代價,花費多久時間?
甚至縱然,說的是縱然啊。
縱然大長和國的這場內亂,沒有外部勢力插手,此國想要平定叛亂,少說也要四五年,乃至上十年的時間。
甚至雙方對峙時間久了,此國徹底裂為兩國,都並非是沒可能的事情。
而如果有外部勢力插手,比如此時正打著此國主意的陸淵,那大長和國這場內亂想要平息,就更加艱難了。
因此從此時的種種跡象來看,這場叛亂怎麼看,都不像是短時間能夠平息的。
既然如此,那麼雖然楚國此時,無法插手大長和國的內亂。
但等個兩三年,不就有機會了嗎?
兩三年後,現在的這場剛剛開始的軍費改革,也完成了。楚國的新移民也安定下來,可以徵收賦稅,財政收支將能達到平衡。
蘇國、南海國援助的五百萬兩銀子,也可拿出來充作軍費了。
到時軍心已定,用度已足,甚至甚至楚國改號建元的風波,都差不多平息了。
這種大環境下,自然可以出兵它國,再開一場戰事了。
所以當新年過去,元宵節過去,甚至清明都過去了。
師宗、彌鹿兩國的使者待在巴陵城中,雖然在驛館有吃有喝,楚國在用度上不會短了他們的。
但這幫煎熬等待下,左等右等,卻依舊等不來楚王的第二次接見,也等不來楚國有任何用兵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