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北司同樣是指揮使一人,副指揮使二人。其下也有校尉、副尉,指揮、副指揮,大使、副使。品級都與南司相同。
不過職責方面,指揮使、副指揮,使統管一切對外情報事務。
校尉、副尉則專門負責周、梁、寧這種大國。又或者專門一個地區,如嶺南、西南夷、海外等等。
指揮、副指揮則負責大國的大郡,或者地區某一國。
至於大使、副使,則如小使、小番一樣,沒具體事務,主要看上官安排。
而這些北司對外各級官員手下的人馬,數目對照南司,一切酌情增減。
不過如今皇城北司,主要負責區域還是和楚國接壤的幾國,如周、梁、寧三大國,嶺南兩國一郡,西川、漢中二國,西南夷諸國。
算起來也就需要六個校尉,負責六個方面事務。因此人員較少,各方加起來也不過千人。
另有北司總部三百人。
從體量上,暫時居於南司之下。
不過等日後大楚對外活動多了,與各國溝通多了,各方面的校尉也會建立起來,那時或可超過南司人馬。
當然,以上這些,都還只是賬面上的資料。
整個皇城司,不論南北,都還是新建衙署,只存在於紙面上,一切都要從頭建立。
想要達到上面說的這些盛況,沒個三五年,乃至十年時間,想都別想。
就跟水師一樣,都是個長期專案。
而這等重要的部門,掌握一國之耳目,如此大的權力,交給外人執掌,陸淵自然是不放心的。
因此為了這兩個部門的主管人,他又在自己的那群記名弟子中,挑選了曲肅、嶽權二人。
這兩人能力還行、實力已快到了一流,因此陸淵給他們賜下了神血靈丹,助兩人突破一流之境,然後提拔為了真傳弟子。
然後命嶽權負責北司,曲肅負責南司,分掌國內國外事務。
至於皇城兩司的具體人馬,其中一部分,由陸淵的記名弟子充任,作為監視這兩人的耳目。
另一部分則從地方府衙內,那些有經驗的的衙役中招募。或者從軍隊中的斥候探子裡,調撥一批人。
最後還有缺額,自從江湖中吸取那些有武力的武人,把他們發展為皇城司的人。
如此三管齊下,基本就能把這個架子搭起來了。
而陸淵也在做完了這些安排後,沒太多關注這方面的事情了。
皇城司的種子已經種下去了,現在只需要等它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就行。自己不需過多幹預。
不過最後不得不說一點,那就是皇城司上到指揮使,下到底層的小番,不論官吏,所領的俸祿,都是由陸淵內庫支出的,並不走朝廷賬目。
從根底上,就和朝廷切割開來。
為了不讓他們受到朝臣外部的影響,陸淵自己掏錢養了這麼一個耳目,這是獨屬於王室的私兵。
雖然這樣的做法,會加重王室開支的負擔。但向來慣於多做一手準備的他,還是選擇多開這麼一筆支出。
反正養個南北皇城司,加起來也就五千人左右,就算算上各種經費支出,一年頂多也就五十萬兩銀子。
這點錢,陸淵給得起。
……
做完軍費改革,設定皇城司這兩項大事之後,整個神武二年,陸淵便沒做太多事了。
反倒是這兩件大事的餘波,在國內引起了不少震盪。
首先是西川郡那邊,臨江府當地的,由原本西川郡民勇、還有周人降兵改編來的府縣兵,再收到自己工資待遇大為降低的訊息後,頓時大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