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派人出使周、越,開始與兩國盟好,各自約定,弭兵消戰,讓三州之地,再復和平。
至此,這場最初由靜海國入侵,從而引發的越國內亂,最終演變為波及三州二十餘郡,十萬裡疆土、數百萬兵馬的三國亂戰,總算是落下了帷幕。
而隨著三國盟好,雍、青、揚三州,三個最大的國家不動了,其它一些小國家,縱然想動,也有心無力。
所以長久的和平趨勢,是個人都能夠看得出來的。
而長沙國前幾次恩科、科舉,每次都選拔數百上千人,靠的是什麼?
靠的是不斷戰亂,接連兼併土地的紅利。
而如今戰亂消彌,各國穩定,地方局勢趨於平和。
那麼在大和平的環境下,長沙國再想像原本那樣,靠著戰爭開疆擴土,已然是不可能了。
因此如今長沙國的三郡十七府之地,這個疆域規模,應該會維持很長一段時間,可能達到十幾幾十年。
這種情況下,自然沒必要大規模選拔官員了。
今後每年年末舉行一次科舉,選拔十幾幾十人,用以補充官員缺額,將變成
如此一來。
錯過了這次恩科,錯過了這最後一道快車,今後再想要做官,那就得和上萬人競爭,那十幾、幾十個名額了。
這種競爭的激烈程度,和如今上萬人競爭八百個名額,那難度能一樣嗎?
因此在想通了這點之後,凡是有點長遠眼光的讀書人,都開始朝著長沙城蜂擁而來。
長沙立國後的最後一波紅利,沒有人想要錯過。
因為此次錯過,今後可能就真的再難擁有,再也做不了官了。
在這種大趨勢下,長沙城在大王婚禮結束後,喜慶過後,在大量士子湧來的情況下,又開始了紛紛擾擾,城市喧囂。
而在這氛圍下,長沙國的聲勢,再度被推上了雲巔。
議政殿。
陸淵此時正在接見著自己的左相崔長青。
“大王,此次科舉,共有兩萬一千人報名。據統計,這些人內,寧海國士子有四千人,南海國士子有六千人。
我國內,原洞庭郡籍計程車子有三千人,原江北襄陽郡籍計程車子兩千三百人,漢中郡籍計程車子四千四百人,西川郡籍計程車子五百人。
如此三國士子相加,有兩萬餘人。
此般盛況,便連周、梁、越三國,也少有聞之,天下極盛矣。”
崔長青彙報著科舉的準備工作,待說道報名人數時,整個人都難以把持,興奮的臉色通紅。
一次科舉兩萬人參加,這種盛況,周、梁、越三國,都少有見到的。
因為三國科舉,都是在各郡舉行,基本上不可能將全國士人,集中在一城參加科舉。
而這點長沙國卻做到了,達成了一項領先成就。
可以想見。
等這次科舉盛況傳出去後,天下人對長沙國的印象,對長沙國實力的看重,必然會大幅提升。
這是對長沙國格,國際地位的提升,都極為有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