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淵心中生出些許憂慮。
此時此刻,好不容易安穩下來,他是不怎麼想再起戰端的。
如今國內有數百萬民眾沒有安置,光是負擔這些遷移的民眾,就需大量的錢財和糧食。
剛剛整頓完的二十四萬大軍,也需時間磨合訓練,才能形成戰鬥力。
而且周青此時剛剛接受仙靈之氣的浸染,還需長時間的適應蛻變,等他突破先天之境,少說也還要五六年時間。
這一樁樁一件件,哪一個不需要安穩的環境來完成?
若是天下這個時候真的亂起來,那陸淵原本想著的,休養生息個五年十年,也就成空了。
而不將以上這些成果消化,那不管是移民,還是整邊的軍隊,都將成為負擔。
長沙國需要帶著這些負擔一起,迎向周圍席捲而來的危難。
周青也將得不到成長的時間,就不得不跟著一起,面對不知多少先天宗師。
‘世事多艱啊。’
陸淵腦海中想過這些想法,心中不由長嘆一口氣。
武安侯死了。
越國少了這位擎天支柱,實力受到削弱,這對長沙國而言,原本是件好事。
但在如今的局勢下,卻又成了一件風險未知的事情。
這世事變化,真是讓人琢磨不定。
‘但那不管怎樣,都是後事了。’
陸淵無奈苦澀,收起了心中那份震驚,然後看著眼前使者,鄭重點頭道:“孤萬萬沒想到,武安侯竟然在此時離世。回往去年,北伐之時,孤與武安侯見面,那時還神氣飛揚。
此時不過短短二三月,世事竟就變化如此。
使者放心,請回去轉告天子,還有武安侯家屬,屆時我長沙國必派使者前來,為武安侯弔唁。”
儘管兩邊分屬不同陣營,甚至有著敵對。
但對於武安侯本人,對於這位當代軍神,陸淵卻是欽佩的。
自北伐以來,雖然聯軍這邊,看似是陸淵兩次奇襲,一舉打崩了周人,徹底扭轉了局勢。
可實質上。
這兩場奇襲之謀,卻都是出自於武安侯。是對方想出定下的這個計謀,才有陸淵去執行。
而且就算陸淵執行期間,創下了再多功績,但那終究也只是屬於偏軍。
若無武安侯在正面戰場上,獨自對抗周人的主力大軍,那麼縱然陸淵想去奇襲,甚至奇襲成功了,也絕無法取得後來奇效。
因此不管怎麼說,北伐之戰,說是說陸淵首功,表現最為亮眼。
可武安侯這位大軍統帥的功勞,卻也是無法抹去的。
反正就陸淵的實際接觸和經歷來看,他對於武安侯的能力和功績,是極為欽佩和認可的。
自認為自己與對方之間,還是有不少差距存在的。
此時這樣一位老前輩去世,他作為後輩,甚至有過同袍之澤,於情於理,派人前去弔唁一下,都是應該的。
下方使者聽到陸淵回覆,也是行了一禮:“大王仁德寬宏。既然如此,那外臣便先行告退,回朝廷覆命了。金陵城和白府,必掃榻以迎大王使者。”
陸淵點了點頭:“使者慢走。”
……
送走了使者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