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財貨,山陝武勇,大元帥一個沒有,能有今日完全在於一個迅速,打了清廷一個措手不及,若因世子緣故將大軍陳於長江,簡直就是弱者同強者較量實力,貧者想與富者比賽用錢去打官司,哪裡又能取勝!”
老張急得嗓子眼都快冒煙了。
“定北王說的在理,我軍雖進展順利,然前線衝殺靠的是雲貴老本,新降諸軍尚不能完全依賴,各地響應起事兵馬如今也是各自為戰,根本不受大元帥統一指揮”
作為一線將領,馬寶比任何人都清楚吳軍目前狀況。
起兵之根本在於原平西藩下漢軍和綠營,總兵力十四萬餘,起兵後得四川綠營四萬餘,湖南、貴州降兵數萬,今又有武昌張長庚部三四萬人,荊州王永康部兩三萬人,看起來總兵力爆增到近三十萬,但實際於前線衝殺的還是雲貴老本,後勁明顯不足。
反觀清廷方面雖然八旗腐朽不堪,損失也是極大,但總動員的話無論人力、物力都遠超吳軍,一旦給清廷時間引入關外兵馬,吳軍現階段取得的戰略優勢便將喪失怠盡。
因此,想要這幾個月保持的優勢繼續下去,就必須馬上渡江將戰火燒到北方,使清廷能夠動員的人力、物力下降到最低,這樣一來即使清廷還能調關外和漠南兵入關,地盤和人力和清廷顛倒的吳軍依舊能與他們正面對決。
可觀吳三桂近來作為明顯有止步跡象,如此就必須馬上擁戴其稱帝,從而斬斷吳三桂對兒孫的骨肉親情,斬斷其對清廷抱有的不切實際幻想。
這就是馬寶為何與張長庚一拍即合的原因。
沒有人比馬寶更急於渡江北上了。
王五沒有反駁馬寶的話。
因為馬寶說的是對的。
滇、黔、閩、兩粵等主要叛亂地區,原本駐軍就是以屬三藩的漢軍、綠營兵為主,而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兵多集中在北方,雖然黃龍山一戰和荊州一役他消滅了大量八旗軍,也讓天下人看清八旗現狀。
可清廷的實力不僅僅是關內八旗,還有關外和漠南蒙古。
一旦清廷調關外和蒙古兵入關,其軍事實力就會暴增。
且西北戰局走向有往膠著持久戰發展,這麼一來西北這一塊短期內根本解決不了。
兩隻拳頭斷了一隻,餘下這一隻必須速戰,藉助各地起兵反清的有利形勢,乘清廷目前兵力無法集中之時,一鼓作氣,揮戈渡江,北涉黃河,直逼燕京,才可收全勝之局。
否則,必敗無疑。
看起來,想要讓吳軍馬上渡江,似乎除了給吳三桂披上黃袍再無它法。
就算吳三桂肯同意女婿建議擁立韓王為天子,在整個戰略態勢上也依舊處於不利。
可他若是聽從張長庚的意見擁立吳三桂,襄陽那邊肯定不同意,甚至於有可能和吳軍刀兵相向。
萬一吳三桂逼他解決襄陽的忠貞營,他這個女婿難道還能拒絕不成。
新成立的忠勇、忠義、忠武三鎮,幾乎一個半鎮的精兵都是吳三桂的人。
王五不聽令,自己的兵馬就會內訌。
聽令的話,自己的部下又有幾個願意對忠貞營動手?
半數以上軍官可都是闖營出身!
王五自己也是正宗的闖二代。
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擁立吳三桂就是新的內訌開始。
頗是心亂如麻。
老張偏是不識趣的問了他一句:“三寶將軍的意思很清楚了,王總管還有什麼說的?”
見王五不吭聲,老張知道他在想什麼,不由搖了搖頭,道:“你現在想太多也沒用,大軍不過江,清廷不亡,你我將來死無葬身之地,襄陽那邊難道就能堅持下去?”
“大元帥就算稱帝,當下也不會與忠貞營交惡,再說有你這個女婿在,保住一些人總是可以的。”
馬寶點到為止。
只要忠貞營不主動攻打吳軍,吳軍根本不會蠢到去打他們。
就忠貞營那點從山裡跑出來的人馬,再給他們在襄陽發展十年也不是吳軍對手。
至於眼前這位駙馬爺心中隱憂和擔心,大可先拋到一邊。
清廷不亡,什麼都是假的。
半響,王五咬牙道:“我願與二位一同勸進大元帥登基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