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勢力無一不是地方實力派,提督、總兵一抓一大把。
導致吳三桂無法渡江的洞庭湖水師就是其中之一。
前明故人,聽說吳三桂起兵反清復明無不欣喜,等到吳三桂自稱周王則大失所望。
臺灣鄭家則更具典型。
吳三桂起兵後第一時間派人去臺灣聯絡,鄭經也的確想與吳三桂合作滅清,但他建議吳三桂立明室子嗣為帝,比如其檄文中所說的朱三太子。
手中沒有朱三太子的吳三桂如何回覆?
只能以不走項氏於義帝、諸劉之於更始的老路拒絕鄭經的建議。
鄭經由此大怒,再也不以滿清為頭號大敵,只顧自家利益,結果就是不斷的拖耿家後腿,氣的耿精忠也沒了積極性。
清廷再從中游說各方勢力,註定吳周就是個短命王朝。
如果事實如浮塵子所推論那般,三太子不敢出來,或者再次潛逃,於抗清大業肯定是不利的。
好不容易讓吳三桂提前起兵的王五,能坐視局面由大好向大壞轉變?
於抗清大業相比,他那點野心真就要收起來。
韃子沒亡前,他沒有資格去問鼎之輕重。
向來以大局為重的王五想通後果後,當下收起私心,鄭重其事的將朱三太子化名王士元潛藏在浙江寧波一事告訴了浮塵子。
“啊?啊!”
浮塵子驚的半天沒說話,吳三桂起兵訊息都沒這個訊息來的勁爆。
“將軍何以知道三太子下落?!”
震驚之餘,道長肯定要問出是人都會問的問題。
“”
王五沒法解釋這事,好在生出急智將此事推給了已死的老宗伯錢謙益。
說是從錢謙益書房一卷舊書中發現這一秘密的。
錢謙益是何等人物?
復明文人的榜樣。
浮塵子不疑王五是在說謊,一臉喜道:“老宗伯既然知道,那河東君也當知道此事!”
“”
王五不敢說是,也不敢說不是,算是體會到一個謊言要無數謊言去圓的道理。
柳如是那裡且不去想,眼下把王士元弄過來要緊。
當下硬著頭皮先岔開此事,請浮塵子帶人到寧波將那王士元“請”來,然後送給吳三桂用以裝裱門面團結各方勢力。
把一切不利抗清的因素統統抹除,或者降到最低程度。
“好!貧道這就動身!”
浮塵子也不二話,事關抗清大業,王五不讓他去他也要去。
“那就有勞道長了!”
王五讓親兵隊長曹迪威安排人手隨浮塵子前往寧波,為使其路上安全,又親自寫了封信給武昌的老張,請對方給浮塵子開出湖廣總督衙門出具的路條。
或者說介紹信。
老張這個總督雖然含金量跌的不輕,但湖廣總督的身份在這,其出具的介紹信於江浙地帶不敢說橫著走,暢通無阻是絕計沒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