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吳三桂檄文中提到的這個朱三太子,浮塵子很感興趣,畢竟沒有人比這個三太子更具法統了。
吳三桂真要奉這個朱三太子為帝,天下反清勢力包括荊襄忠貞營和王五都要奉其為尊。
如此一來,各地抗清勢力將再一次凝聚。
哪怕是表面的團結,也勝過各自為戰。
只是吳三桂沒有明確三太子在哪,浮塵子便猜這個三太子多半是個無膽之人,否則即便弘光朝不敢出來,隆武、紹武更替時也應該出來了,怎麼可能一點動靜沒有的。
道長這話倒是給王五提了個醒,印象中王士元好像不在一個地方呆太久,離開寧波的原因也是因為有人打著三太子旗號起兵。
不排除是浙江那邊有人響應了吳三桂,結果嚇到了真太子。
不管是前世還是今世,吳三桂起兵後掀起的浩大聲勢是肯定的,而且也向天下表明他會奉三太子為君,如此真是崇禎之子的王士元沒理由不去投靠這個當年救命恩人的。
以崇禎忠臣自居的吳三桂哪怕不奉王士元為帝,也鐵定會善待這個崇禎在世上的唯一骨血。
唯有如此,才能讓他將失去的“道德制高點”重新搶回。
裝,都得裝出來!
但王五肯定前世王士元沒有投奔吳三桂,吳三桂在起兵的次年就稱周王自立,導致寒了不少忠於明朝的抗清志士之心。
發生這種事的唯一解釋就是道長所推論的那般,那位三太子就是個徹頭徹尾的無膽鼠類,復國有望他都不敢出來,只想在世間做個苟延殘喘的普通人。
從個人利益角度出發,王五其實不希望王士元在吳三桂那裡。
因為這會讓吳三桂成為抗清總盟主,佔據道德大義,將來他想雀佔鳩巢取吳周基業為己用,除了做些見不得人的事很難在法理上有所突破,並且還會同時得罪吳周集團和忠於明室的各方勢力。
弄不好就成了眾矢之的。
連韓王、虎帥他們都對其失望透頂。
畢竟,這個各方勢力認同的三太子皇帝也是其要除去的物件。
曹操,不是誰都能做的。
就是曹操,他也不敢在獻帝活著時稱帝。
兩世為人的王五固然視抗清為首要大事,內心深處又何嘗沒有天子者、兵強馬壯者為之的野心。
不甘為人下,是現代人的人之常情。
尤其不甘為吳三桂和王士元之下。
這兩人,王五一個瞧不上。
然而從抗清大業出發,王五覺得有必要把王士元交給吳三桂。
因為,這個三太子真的太重要了!
雖是個吉祥物,卻也是凝聚各方最好的道具。
哪怕能延緩吳三桂自立,使抗清聯盟團結個三五年,滿清不亡也亡!
前世吳周集團之所以未能抗清成功,除了吳三桂優柔寡斷陳兵長江止步外,也與抗清聯盟不斷分裂有關。
就是後院不斷起火。
如廣西孫延齡是第一個起兵響應吳三桂的,但在廣西卻是反反覆覆,一會反,一會降,把個廣西弄得烏煙瘴氣,壓根就沒在反清這一塊出太多力。
廣東尚家也是如此。
應了造反不徹底,就是徹底不造反的道理。
福建耿家倒是堅決要跟清廷幹到底,奈何被臺灣鄭家捅刀子。
另有許多原本起兵響應吳三桂,結果在吳三桂自立後又重新降清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