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跡象表明,當年王士元這個真朱三太子的確是和大哥朱慈烺被吳三桂藏在軍中,又迫於清廷壓力偷偷送走。
那麼,吳三桂有沒有可能知道朱三太子下落呢?
根據十人定律,如果有九個人作出相同結論,那第十個一定要做出相反結論。
因為眾口雖然可以鑠金,但不一定能鑠真金。
總的來看,吳三桂應該不知道朱三太子下落。
王五個人卻傾向吳三桂知道此人下落。
也就是他得把自己當成第十人。
理由是吳三桂不會莫名其妙在檄文中大張旗鼓“捏造”出個朱三太子來的。
貼金洗白的方式很多,沒必要非和這個三太子掛鉤。
畢竟三太子已經消失二十年了。
一個失蹤人口不提還好,提了,你吳三桂是不是得把人弄出來在天下人面前亮個相?
不然,誰信你?
空口白牙的,當天下人是傻子不成?
由此說明吳三桂真有可能知道三太子下落!
否則他不會給自己找麻煩。
於吳三桂而言,這個朱三太子也真能讓其身份徹底漂白,從為虎作倀的漢奸搖身一變為臥薪嚐膽的孤忠。
要知道吳三桂一直以來是以崇禎忠臣自居,並不承認南明四帝,這一點檄文中雖然沒有明言,聰明人一讀便知。
所謂君父之仇,吳三桂的確是報了的。
也只有不承認南明四帝的法統,才能將其縊殺永曆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
殺一個代表明朝正統的天子和殺一個僭越的藩王,於政治上的影響天壤之別。
如果再有朱三太子這個崇禎唯一在世的骨血站出來證明吳三桂是在為大明隱忍,那吳三桂可就是忍辱負重的大忠臣,後世評價得飛上天。
問題朱三太子人呢?
王五敢肯定前世吳三桂起兵後壓根沒三太子替他“站臺”。
吳三桂在檄文中稱:“適值周、田二皇親,密會太監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歲,刺股為記,寄命託孤,宗社是賴。姑飲泣隱忍,未敢輕舉,以故避居窮壤,養晦待時蓋二十年矣!”
三太子的印記,年齡都寫的明明白白,就是沒告訴天下人三太子現在何處。
對此,王五覺得無非兩個解釋。
一是吳三桂已經秘密派人去找王士元,因此人現在清佔區,所以不便在檄文中公佈其藏身地;
二是吳三桂壓根不知道王士元下落,也根本沒他檄文中所言之事,所以只好不提。
根據檄文大張旗鼓把三太子拎出來一事來看,可以排除第二個可能,畢竟憑空捏造出個三太子來後續麻煩很大。
一個謊言需要無數謊言去圓的道理。
那麼第一個可能性最大。
王五陷入沉思。
“將軍,你說有沒有可能吳三桂派人去找那個朱三太子,可朱三太子因為害怕又跑了呢?畢竟此人消失二十年,若真存有血性要報國仇家恨的話,早就應該站出來表明身份號召天下了。”
說話的是浮塵子道長。
他跟王五去過浙江寧波,也見過教書的王士元,但王五沒告訴他那人就是明清雙方都在苦尋的朱三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