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平西王府,演武場。
五十七歲的平西王吳三桂正在此地校閱平定水西安坤叛亂歸來的官兵。
安坤乃是水西當地一土司,本在順治十五年就已經降清,但在康熙元年有一個叫常金印的人自稱是明朝開平王常遇春後人來到水西勸說安坤反清。
常金印說什麼西山已立新君,年號定武,又說晉王李定國尚在,海上延平王也沒有病死,一切都是韃子的謠言,只要安坤起兵反清,天下必為之震動云云。
安坤信以為真,立即聚眾數萬人準備謀取雲南。
八十多歲仍在山中堅持抗清的明朝匡國公皮熊聽聞安坤起事,也派人聯絡安坤,一時之間藏匿在雲貴山區仍就忠於明朝的兵馬和土司們紛紛起兵響應,聲勢很大,若不及時平定弄不好雲貴地區會得而復失。
已將雲貴視為自家產業的吳三桂肯定不容安坤做大,一方面派使者攜帶禮物安撫深入雲南境內的雪區蒙古勢力,並令在大理的侄子吳應期暗中做好防範和碩特部的入侵;
一方面調集手下大將貴州提督李本琛、侄兒吳應麟、都統吳國貴、總兵馬寶、沈應時、劉之復,悍將高大節、李良棟等率軍分三路入水西平亂。
吳軍皆是裝備精良的百戰精兵,安坤部則是烏合之眾,絕大部分士兵連棉甲和鐵製兵器都沒有,雙方交戰不過一月安坤便大敗,無處安身被迫向吳軍請降。
吳三桂卻不接受安坤投降,準備趁機一舉解決水西問題,實現改土歸流,命李本琛、吳國貴等繼續追擊,終將安坤、皮熊等叛軍主要首領擒獲,徹底鎮壓水西地區的反清活動。
對於安坤,吳三桂毫不手軟,俘獲後就被斬殺。
然對於八十多歲的老將皮熊,吳三桂卻是命送至滇南,讓侄兒吳應麟同吳國貴等人勸降。
吳三桂的意思是隻要皮熊表示不再領導反清活動,他即可向清廷上書保其性命,使這明朝老將能怡養天年。
面對吳三桂的勸降,老皮熊卻是伉直不屈,錘頰墮齒,噴血大罵,粒米滴水不入口,絕食以明死志。
誰勸都沒用。
吳三桂無奈,只得由皮熊去,並讓人為皮熊準備一口棺材,若真絕食而亡便厚葬以全這老將忠義之名。
大軍班師回昆明後,吳三桂在演武場為奏捷歸來的將士舉行歡迎儀式,敘論功績,各給優賞,酒肉犒賞更是早就備足。
一時校場歡呼聲震天動地,將士皆振臂高呼:“王爺千歲千歲千千歲!”
聽的吳三桂不住挼須,甚為滿意,內心深處難免生出若這千歲能變萬歲就更好的念頭。
只這念頭卻是一閃而過。
甚至於過後吳三桂都不受控制的打了個寒顫。
儀式結束後,又召集部將於演武場中央射箭遊戲,凡箭能射中場中鐵甲並穿透的都會得到吳三桂的賞賜,箭頭不能穿透鐵甲的則罰酒三杯。
除出征歸來的吳國貴、馬寶、沈應時、劉之復、高大節等將領外,在場的還有吳三桂的侄兒吳應麟,女婿夏國相、胡國柱、將領高啟隆、張國柱等人。
謀士方光琛也在。
吳應麒名義上是吳三桂的侄子,實際和在燕京為質的吳應熊為一母所生,是吳三桂貨真價實的兒子。
之所以對外以侄子宣傳,就是擔心清廷召吳應麟也去燕京。
那樣一來,吳三桂兩個兒子可就都落在清廷手中了。
因此,只能隱瞞吳應麟的身世。
吳應麟九歲的時候就由吳三桂的寵妾陳圓圓照顧養育,因而與陳圓圓這個養母及妹妹小蠻的關係極好。
有平西王的彩頭在,剛剛得勝歸來的諸將肯定紛紛表現,演武場上喝彩聲不絕於耳。
贏了的謝王爺賞,輸了的也是二話不說端起酒杯就幹,氣氛十分融洽,看的吳三桂不住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