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對手最基本的人道主義關懷,以及能力之內的人道救援,是王五一貫對敵方針。
漢人不打漢人,是他單方面向包括綠營、漢軍八旗在內的清軍提出的一個倡議。
根據老張的統計,現在清軍全國總兵力約在一百萬左右,其中綠營佔六十萬,京營八旗連同各地駐防八旗約四十萬。
不包括漠南科爾沁等蒙古偽軍,這部分偽軍數量在三到五萬。
八旗也包括平西、平南、靖南三藩所屬的漢軍。
被三藩控制的漢軍八旗大概五萬人左右,基本都是原遼東明軍。
形象的說,真韃子師團就兩到三個,其餘全部是皇協軍、治安軍、和平建國軍、偽蒙軍。
因此“漢人不打漢人”這個倡議針對的就是八成偽軍。
俗稱“二鬼子”。
不管這個倡議是否能得到二鬼子們的正面且積極的回應,王五先做再說。
慢慢來嘛。
感化、拉攏、收編偽軍並不可恥,因為這是王五壯大自身的唯一方針。
歷史上,幾萬人出關變成百萬人的經驗,是可以參考的。
允許救治傷員、允許掩埋陣亡者,就是這個倡議的具體手段之一。
從政治角度看,這個措施無疑是正確的,因為清軍明顯感受到了明軍的好意,雖然不會因此使清軍馬上產生立場變化,但起碼會讓他們的心理產生異樣感。
隨著時間以及戰爭程序,當眾多二鬼子發現真韃子們早就不是當年的滿洲大兵後,異樣感終會產生質變,繼而引發連鎖反應,從而有利於明軍的發展壯大。
這幫二鬼子也不是一開始就當漢奸的。
總有個心理過程。
對此,王五已經有過實踐。
如部下徐霖、江天成、馬昌元等都是“偽軍”出身,而與牛旗指揮鄖陽綠營間的友好互不侵犯關係,與滿洲人康恩倍、包衣奴才塔阿拜之間建立的某種微妙關係,都是統一戰線的智慧。
又如湖廣總督張長庚、原湖廣巡撫楊茂勳、四川提督鄭蛟麟、總兵馬寶,甚至回燕京的穆裡瑪之間的各種關係,都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靠著這些,王五才走到了今天。
否則,他能走出巫山,但絕走不出茅麓山!
無它,他就一條命。
從實際角度看,如果不讓清軍拖回戰死的屍體,任由這些屍體在城牆下發酵,最遲一個星期,一場可以奪走數萬人性命甚至可以覆沒一座城池的大瘟疫就會爆發。
明清交替以來,瘟疫始終伴隨戰爭左右。
最著名的就是崇禎末年持續近四年的華北大瘟疫,這場瘟疫不僅讓明朝的京師失去防禦能力,更讓擁有百萬人口的燕京城只餘十數萬人。
史記:“瘟疫,人死大半,互相殺食。傳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數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門逐戶,無一保全。”
也許滿清佔領中華真有老天眷顧,因為李自成的大順軍佔領燕京時瘟疫正值鼎盛期,因此順軍不可避免也受到瘟疫影響導致戰鬥力下降兵員減少,可清軍佔領燕京後瘟疫卻神奇的結束了。
根本不曾讓多爾袞指揮的十幾萬清軍有半點減員,遂使清軍可以同時分出兩支集團對付李自成和弘光朝。
等到幾年後天花大流行,清軍實際已經佔領大半個中國,哪怕八旗因為天花損失慘重,名臣良將死了三分之二,連多鐸這個親王也因天花而死,可清廷依舊有足夠的力量對抗南明殘軍。
至少,能保證長江以北。
兩次絕殺機會,就這麼被滿清完美錯過。
歷史,就是這麼讓人難以置信,也難以言說。
瘟疫是把雙刃劍,這把劍王五卻不敢用,因此才給清軍開出了人道主義這一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