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奏完了第二樂章,秦鍵已經感受到了身體帶來的疲憊。
阿斯特再次比來了一個ok的手勢,眼神示意他需不需要休息,畢竟是錄音,錄音可以分樂章錄,後期拼接就可以了。
但是阿斯特到底只是個錄音師,他不是音樂家。
包括薩耶維在內的二人都不同程度上的表現出了對於前兩個樂章的滿意。
尤為是薩耶維,整個人站在指揮台上渾身上下散發著說不出的興奮。
秦鍵對此不好說,他只是在盡力而為,更重要的是他不想中斷這一遍演奏。
一切就發生在著亮三秒之內。
秦鍵對著阿斯特搖了搖頭,接著再次看向了薩耶維點了點頭。
第三樂章。
三樂段,帶有插部的奏鳴迴旋曲式結構。
這一次,鋼琴先行。
眾人的目光鎖定在秦鍵的位置。
秦鍵深呼吸,嘆起了手。
指落琴響。
一連串流暢的上行琶音完美的延續了前來給那個樂章那種令人興奮不安的主題音調。
而後他眉角微微一調,整個面部表情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鋼琴急轉下行,愈發加快的速度預示著音樂的情調將要再次發生變化。
樂隊輕巧進入。
與鋼琴共同完成了音樂中的色彩蛻變。
“噹————”
雙手重音和絃下和短弱的樂隊將音樂中的對比性和戲劇性發揮到了極致。
即便是一首技巧常態的協奏曲,但k466在一個純粹的音樂技術中‘在節奏運動中保持加速的藝術,也即亢奮的創造’——體現了重要的進展。
這一點在k466中隨處可見。
在古典音樂風格中,做到這一點只能透過分離的步驟,而將各個‘步驟’之間的的關係緊密聯絡到一起——即保持並強化一個高潮。
這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其過程異常繁雜。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為此付出了大量時間精力的秦鍵是如何在這一過程中作出設計和改變的。
從第99小節開始,原本一直在每小節更換一次的和聲,現在每兩小節更換三次,因此鋼琴的十六分音符全都開始具有了旋律的意味,而不僅僅是和聲上的裝飾品。
這種頻率上的加速直接影響到了第100小節,鋼琴的上方旋律聲部由四分音符運動一次,代替了之前的二分音符運動一次的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