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樂隊隱秘而宏大的開頭,d小調鋼琴協奏曲k466的錄製正式開始。
事實上,古典鋼琴協奏曲的主要發展線索在1776年由k271奠定,但是直到1784年的六首偉大的協奏曲完成後,莫扎特才已經度過了該種創作形式的技術範疇。
有待嘗試的該題材所能承負的情感分量。
至此前,莫扎特還沒有寫過一首小調的鋼琴協奏曲,全面的交響性宏偉篇章也還沒有落下筆端。
此後他的創作重心轉移到了充滿輝煌與炫技的歌劇序曲之上。
幾年的沉澱後,在接下來的1785年,莫扎特成就的幅度和深度徹底透過k.466的誕生得到了擴充套件。
在費加羅的創作期,他花費了一個月的時間寫下了k466。
這是一部驚世之作,就如同秦鍵所迷茫,我們究竟該懷著何種情緒去聆聽這樣一部鉅著。
K466離開了作為特定形式的協奏曲歷史,這並不是說他其前的協奏曲更卓越,早先協奏曲所達到的水平使任何此類偏都顯得主觀武斷,即便k466在歷史上是一部更有影響力的作品。
但是誰也不能把它僅僅當作一首協奏曲來看,k466不僅屬於協奏曲的歷史,也屬於交響樂的歷史,甚至可以歸類到歌劇的歷史。
正如在費加羅的婚禮中,我們進入了一個歌劇與室內樂碰頭相遇的世界。
“它也許並不是他最常被演奏的協奏曲。”
秦鍵雙手飛速的在施坦威上的黑白格上快速的跳躍著,壯烈的副部旋律似淺實深的傷感一下,隱然流露出的卻是明媚優雅。
就像莫扎特在沒有聲望地位的那段暗淡的時光裡,當維也納灰色的天空幾欲遮蔽了他的力量和才話時,這部作品的問世依然得到了極高的評價。
抬手指落又是一個剛硬的和絃祭出,劇烈震動的琴絃兇猛的砸在了樂隊上。
無數樂器的聲音混作一團,將音樂的情緒推上了第一個高潮。
隨後不到三個小節的時間裡,鋼琴的聲音再度弱了下來。
如曇花一現。
誠然,對於很多後世的音樂家而言,k466並不是最受喜愛和歡迎的莫扎特協奏曲。
確實如此,翻開dg發行的唱片歷史,比起k491和k271的出場率,k466可憐的就像是一個棄子。
秦鍵深知這一點,就像無人會將萊奧納多的《蒙娜麗莎》當作心中的最愛。
在他的心中,k466可以說已經超越了其自身的卓越。
不過遺憾的是,仰望的同時,也給他造成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困擾。
與其說如何聆聽,不如說如何演奏。
接近一首作品最好的方式是回到作曲家的創作背景,走進樂譜的字裡行間。
前者,秦鍵已經有了先天優勢。
所以在後者,他選擇了一種迂迴的途徑。
“k466並沒有針對協奏曲常態技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