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李昊非但不解,還一肚子的委屈,還打天牢逃出來了。晉宗又怎麼能不氣?
豈止是氣,簡直就是暴跳如雷!
不然,勾乙怎麼能這麼害怕?弄不好,他也是要掉腦袋的。
其實這許多年,晉宗還真就誤會李昊了。
李昊並非人們傳言那般的頑劣。
他很溫良,也很聰慧。還每每打著外出賞玩的名頭出去接濟百姓。而且用的都是自己的錢糧。
但是,李昊嘴硬,從來不與旁人提起。因為救濟百姓的事還得罪了很多人。
就是那些雪片一般的劄子,才使得晉宗誤解李昊。
那麼問題來了。
李昊一不接受賄賂,二不搜刮民財,吃穿用度統統都是來自宮中,又是打哪來的私錢呢?
別忘了他有雙天眼。
識別玉石,弄些錢財可是不在話下。
可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恰是因為這個,他才被貼上不學無術、遊手好閒,成日裡出沒花街柳巷的混蛋標籤。
玉石雖然珍貴,但卻不能流通使用。只有換取銀錢才能實實在在的幫到窮苦百姓。
基於如此,李昊才把目標鎖定在達官顯貴一擲千金經常出沒的花街柳巷,不顧身份顏面的兜售自己的玉石。
既然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自然也認得李昊。但是居於影響也都是閉口不言。
有的竟還為了巴結,故意多給他些銀兩。
也正是因為如此,李昊才得罪了那些人。
這原因嘛,笨想都能猜得出。無非是那些多給他銀兩,故意賣好的人有求於他,他裝傻不認罷了。
也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不夾雜人情的買賣,李昊為什麼非得要領情?
還有一次,李昊生病了,不能親赴叫花村接濟窮苦的百姓,就叫陪臣勾乙代勞。
誰料勾乙將錢財交給村長後,那村長居然起了貪念私留了一部分,並且還虛報假賬。
李昊知曉後勃然大怒,親手宰了那個村長。因此還被冠上個痞子太子的罵名。
雖然受了冤枉,但他卻懶得解釋。他覺得,問心無愧才是最好。
那麼,那首詩是怎麼寫得呢?
李昊討厭文嗖嗖,也討厭墨守成規的格律,他覺得文字應該通俗易懂,能表達意思便好,所以通篇也是大白話,沒什麼格律而言。
通篇如下:
此番下天牢,方覺玉宮好。
錦衣又玉食,自在伴逍遙。
誰料驚鑾駕,瞬成泡影消。
玉床變草榻,跳蚤到處咬。
老鼠吱吱叫,臭味到處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