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執壺本身不值錢,難道是這執壺內部另有乾坤?
“就如同古玩行中廣為流傳的畫中畫,瓷中寶,肚中寶一般?
“壺中藏著其它寶貝?”
當沈愈看到高瘦攤主小攤上那最顯眼的大肚子粉彩九桃天球瓶時,他的雙眸猛的亮了起來。
沈愈自十六歲在東江青牛觀古玩市場淘到人生第一件古玩清代黃花梨筆筒時起。
各種“畫中畫”,“肚中寶”,“壺中寶”之類的撿漏傳說就不停的往他耳中鑽。
到了沈愈高中寒暑假開始擺包袱攤以藏養藏後,聽到的這類撿漏奇聞就更多了。
所謂“畫中畫”並不是說畫上的內容是場景中掛著一副古畫,而是真實的畫紙之下藏著另外一張完全不同的字畫。
比如古代某人得到一張畫聖吳道子的水墨山水真跡,但他又不想其他人知道,只想將這幅真跡留給後人,於是就選擇重新裝裱做一副畫中畫出來。
具體步驟就是將另外一張畫工稍顯粗糙,筆法卻有可取之處的山水畫覆蓋住畫聖的真跡。
這樣就算有人看到也只是以為這是一張普通畫家的作品,但因為畫有可取之處又不會隨意丟棄或者毀壞,這樣的畫中畫就可以安穩的儲存下來了。
只是沈愈對這種傳說並不相信,要說明清畫家的作品裝裱成畫中畫還有可能,什麼畫聖吳道子的就純屬無稽之談了。
古畫能千年流傳靠的是歷任藏家的精心保管與多次的裝裱。
要是無人保養,畫早就成碎紙一堆。
要知道明代的絹到了清代已經爛成渣了,何況是唐代的?
“肚中寶”與畫中畫類似,也叫作像中寶,就是佛像肚子中另有乾坤,裡面藏著其它古玩小件真品。
最後就是這“壺中寶”了。
壺指的就是金銀器類的酒壺以及銅製酒壺,裡面也是藏著古玩小件,比如玉佩,掛墜,戒指,手鐲等等。
壺中藏寶沈愈親身經歷過一次。
那是去年的端午節,沈愈當時還在寶玉軒工作。
那次的經歷沈愈現在仍然記得清清楚楚,上午十點他去店裡的地下保險庫取一個客戶預定的清代紫砂壺。
能放在寶玉軒地下保險庫的古玩至少是價值三十萬以上的,剩下的普通古玩都是在店裡架子上擺放。
這件紫砂壺不是凡品,乃是清代制壺一代宗師陳鳴遠的作品。
陳鳴遠,號鶴峰,亦號壺隱,又號石霞山人,為一代紫砂巨匠。
出身制壺世家,活躍在康雍年間,其親手所制的精品紫砂壺,在拍賣會上往往能拍出數百萬的高價。
沈愈要取的這件紫砂蓮子壺雖然是陳鳴遠的早期作品,壺身上也有一處殘缺,但亦是五十萬的價格賣出。
只是店裡同事給沈愈的資訊不對。
紫砂壺明明是在第六排博古架的第二層,同事錄入電腦時卻是錄在了第二排的第六層。
沈愈來的時候就覺得不對勁。
因為紫砂壺是易碎物,放在高處是大忌,怎麼可能擺到第六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