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現在這些都消失了,為什麼?”有采集者對此抱有疑問。
同族回應,“因為星球的地表溫度下降,它們都變成了冰,再加上後續的風沙掩埋,這些冰也就沉到了地下。”
“可能是因為這顆星球的質量不足導致,質量小意味著核心溫度冷卻的速度越快,一旦星球核心徹底冷卻,星球磁場也就無法維持,被藍矮星那比一般恆星強上許多倍的恆星風吹拂,原本的星球大氣自然也就被吹的稀薄。”
“然後後續的星際塵埃落在原本的冰層之上,便有了如今這樣沙塵漫天的地表環境。”
“因為是這樣的沙塵環境,每當這顆星球到達近日點,飄散在大氣中的塵埃顆粒吸收到更多的太陽能,這種充滿塵粒的空氣就會比周圍大氣更熱,因而急速上升,空缺的地方被其他空氣迅速填補,沙塵風暴就是由此形成。”
形成如今這樣星球地表環境的原因並不算複雜,比這更加複雜的環境採集者們都見識過,尤其是氣態星球的環境,惡劣且混亂,到處都是氣流的環境想要找尋痕跡推導實在是太過困難,相比之下如今類地星球這種有跡可循的環境,實在是再好不過。
“像這樣的環境,就算我們要尋找的文明有遺留下什麼建築群,五千年的時間裡恐怕也會被沙化殆盡,成為那漫天沙塵中的一部分。”
有個體很是擔憂,這種擔憂來自於‘叢集這次的行動會一無所獲’這種可能。
“也可能會被風沙掩埋,總之還是要找找看。”持有樂觀態度的採集者安慰起憂慮的同族。
只要人造建築能在被侵蝕殆盡以前被風沙掩埋,那麼被完全沙化的可能性就會很小,掩埋建築的沙塵會起到很好的擋風偏流的作用,相當於是一道遺蹟的保護層,這也是為什麼遺蹟、化石這些東西,往往需要從地下挖掘出來,因為在地面上沒法承受歲月的洗禮。
遍佈全球的根莖網路,想要搜尋地下的古蹟是非常輕鬆,採集者們只需要擊中根莖豎直向下探尋即可。
也就幾天的時間,一段生命場資訊就傳遍整顆星球,被星球上所有采集者獲知。
“有發現!是人造建築群!”
被找到的建築距離地面三千公里,被埋得很深,建築是由一種陶瓷磚、砂石、金屬條構建的複合式建築,表面被侵蝕得很嚴重,坑坑窪窪,鑲嵌著很多細沙顆粒。
“裡面到處都是沙子,不好探索。”
見到這些的採集者知道自己遇到了難題,建築被埋得很深,意味著壓力很大,又是經歷歲月洗禮被沙化過的老古董,如果它們貿然的與其接觸,搞不好會導致建築崩塌損毀。
因此,就有個體提議。
“我提議,先將周圍的沙子固化,然後再清理建築內部的沙子,固化建築本身。”
“贊同。”
按照提議中來,根莖分泌出一種膠體,這些膠體粘連住建築周圍的沙子,使其變成一個包裹在建築外面的堅硬防護層,外觀上有些類似雞蛋,因為這樣的外觀結構更加容易分散壓力。
隨後,採集者們開始驅動自己的根莖,一邊清理建築內的沙子,一邊固化建築本身,讓其在與空氣接觸的時候,不至於因此發生損壞。
大量個體共同工作下效率驚人,沒過多久,採集者們便完成了對建築的固化以及大體上的探索。
透過構建物理模型,採集者們很直觀的就能在頻道內看到它們勘測的遺蹟。要讀讀
“這個地方的結構……嗯,很可能是一座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