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月初二,本屆會試首場書經試閱卷的第一日。
首場書經試為考據舉子才學根基,書經試所用八股程文,不僅要義理通暢,更要遵循嚴格的書寫規範。
對舉子書經造詣,邏輯縝密,行文水平等都有極高要求。
因此,對於同考官和閱卷官來說,書經試的閱卷評等,比會試後兩場更加耗費心力。
同樣,對於應試舉子來說,首場書經試是否合格,決定他們是否能進入下兩輪閱卷。
首場書經試閱卷只進行了半日,各房的同考官下屬閱卷官,就已累計黷落八十餘份考生答卷。
這些考生都是被評等為時文劣等,但這種劣等只針對會試水準而言,或許這樣答卷在鄉試還能輕易上榜。
春闈會試本就是處於科舉金字塔上層,歷來都是優中選優,隨著閱卷的歷程推進,這樣的黷落也會越來越多。
雖然首場閱卷中不時有舉子黯然黷落,但也有不少舉子的文章脫穎而出。
常有閱卷官看到出彩的文章,會不自禁輕聲吟詠,樂在其中,甚至還會相互傳誦探討比對。
這樣的場景會讓嚴肅壓抑的閱卷大堂,偶爾流露出氣韻盎然的學術之風。
……
在人氣鼎盛、秩序井然的閱卷大堂中,一位相貌端嚴的官員在信步走動,舉止舒緩,神情儼然。
他不時檢視各房閱卷官的閱卷情形,有時也會和側房中的同考官聊上幾句。
此時,隨著閱卷份數的持續增多,其中出色的八股文章不斷湧現,閱卷大堂中低低的吟詠聲,變得有些此起彼伏。
“五經之道,聖賢傳續,蓋貫天人,維持世變者,至纖至悉,不可勝窮……”
“夫經所以載道也,史所以緯經也,蘊養匹夫之志,近可修身齊家,遠可治國安天下……”
“益躬身所履,皆力行之事,神之所聚,鍛致知之功……”
這位在閱卷大堂信步檢視的官員,聽到大堂中那些吟詠之聲,臉上或浮出笑容,或恍然沉思,似乎沉浸在這些華章麗句之中。
此人是本次春闈主考官之一,內閣大學士王士倫。
王士倫也是首場書經試的制題人,因此對書經試閱卷十分重視。
眼下只是首場閱卷首日,舉子考卷還來不及透過同考官把關篩選,遞送到他的案頭,他就已自己下場巡查閱卷情況。
此時,當他無意經過一張書案,閱卷官輕聲吟詠聲,再一次若隱若現傳入他耳中。
“……然則,仁義禮智之性,非人之初,剛柔善惡之氣,非天之賦。
天以遼闊澄澈,則日月星辰循其裡,地以寬坦寥廓,則草木山川繁其榮。
士人何以凝聚託孤、寄命、大節三者之勳。
無他,源於書經苦讀,承於先賢教化,感於英輩垂範,磨於歲月苦礪……”
如果說王士倫方才聽到那些時文吟詠,雖也有出彩之文,文辭通曉,結構勻稱,雖好卻不算驚豔。
但這段吟詠雖聲音輕微,卻如罄音繚繞,讓人有恍然一亮之感,他不自禁停下腳步
口中低聲默唸:“天以遼闊澄澈,則日月星辰循其裡,地以寬坦寥廓,則草木山川繁其榮……
化書經之念,喻天地之思,意蘊深遠,好大的氣魄!”
……
王士倫停下腳步,轉身回走了幾步,回到那位閱卷官書案旁。
那位閱卷官似被手中謄卷文采吸引,並沒有察覺書案旁有人駐足。
他依舊搖頭晃腦,低聲吟詠:
“書經先人傳言,典籍蒙塵高懸,非為朽朽之言,千年延續,浸潤血火,印證生死,光照忠奸,即為雅言,也為刀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