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好吃,是我和我爸做得不好。”鄭思源道。
麵糰很快在他的手下成型,只見他用力反覆揉搓麵糰,手法嫻熟,搓比揉多,一看就知道是固定流程。
“面果需要想象力。”鄭思源道。
“我知道,你昨天說過。”秦淮點頭,“它的造型是多變的,能做得多精緻多好看,主要靠廚師的想象和藝術審美。”
“不只是造型。”鄭思源搖頭,“味道上也是一樣,面果的味道是否驚豔,其實也很考驗廚師的想象力。”
秦淮:?
“就拿這個最簡單的蘋果為例,一個成功的面果兒,乍看上去是蘋果的樣子,切開裡面也是蘋果的樣子,吃起來有蘋果的味道,聞起來有蘋果的清香,才是合格的。”
“可是樣子好復刻,香味也能做到,味道卻很難保證。”
“想要讓蘋果的面果兒有蘋果味,就必須要用蘋果泥或者蘋果汁混進面裡,可是蒸完之後的蘋果泥還是蘋果味嗎?”
“一味簡單的把蘋果揉進面裡,做出來的內餡,一刀切開能是蘋果裡面的顏色嗎?”
“如果用傳統的棗泥餡,那吃起來和蘋果又有什麼關係呢?”
“蘋果是如此,香蕉也是如此,核桃亦然。更不要說還有獼猴桃、桃子、荔枝……”
“傳統的水果、蔬菜面果兒,味道是難點。”
“那更難的,翠竹報春,鳳凰飛天,魚躍龍門。怎麼把麵點做出魚味?鳳凰又該是什麼味道?這樣的面果兒怎麼才能讓食客吃起來覺得合情合理且驚豔,這完全靠廚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所以我說我和我爸都做不好面果兒,我們只會套師公留下來的公式。師公是怎麼做的,我爸就是怎麼做的,我爸是怎麼做的,我就是怎麼做的。”
“用黃師傅的話來講,一個師門如果只能以這種模式將手藝一代傳一代,那一定是一代不如一代,失傳的手藝會越來越多,最後師門沒落。”
秦淮已經有點聽懵了。
超綱了,這完全超綱了。
這麼高深的東西不是他這種野路子應該思考的。
“就算公式熟練,廚師也很難控制面果兒在蒸餾過程中的發脹程度。而且為了更好的塑形,面一定會揉得稍硬一些,從而影響口感,能否在後續的製作過程中彌補,也要考驗廚師的想象力。”
“按照師公留下來的公式,我們的蘋果面果兒的餡是棗泥混山藥泥拌蘋果汁,能吃出蘋果的味道還不影響整體的感覺。”
鄭思源開始拌餡。
“正常情況下來說,想要復刻味道棗的面果兒是最簡單的,直接用棗泥餡就行。”
秦淮表示學到了。
餡料做完,鄭思源把面揪成一個個小團,擀成厚厚的皮,開始包餡。
他不光自己包,還分了一半面團給秦淮。
“包圓,包成蘋果的形狀,你可以靠自己想象一下,你覺得蘋果是什麼樣的就做成什麼樣的。”鄭思源道,“如果你想練技法的話,單純地包這個也挺有用。”
秦淮拿著麵糰,第1次意識到自己確實沒有什麼想象力。
誒,蘋果是什麼樣的來著?
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