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皇帝有些無語,道:“你這一句忍不住,靡費恐是不小吧?”
謝至笑了笑,一臉輕鬆的回道:“具體幾何並無一個準確的數目,不過臣現在已是身無分文了。”
如此敗家,弘治皇帝都看不下去了。
“朕記得你當初所言,要一縣富一國的,你雲中是富了,富國在何處朕怎沒看到?”
這個問題好像不是那麼容易回答的。
商道本就是如此,把錢流出去才能越來越富,若只把錢堆在倉庫中,只能等著這些錢貶值。
商人善花錢,越花越有錢。
普通人善攢錢,越攢錢越不值錢。
謝至微微一笑,回道:“臣這個寶船也正是在踐行臣這一諾言,民富關鍵在於商品的流通,而這寶船便是滿足商品流通的一先決條件。”
弘治皇帝又問道:“即便走水運也無需體量如此大的寶船吧?”
弘治皇帝這便有些明知故問了,在天津衛的摺子才一送上來,他便已猜出謝至的野心了。
對弘治皇帝的問題,謝至攤攤手,回道:“只在大明流通的商品,畢竟是有限的,攫取的財富自是也有限,得把眼光放長遠些,從海外賺取財富,只有海外的財富皆歸大明,大明才將有可能屹立於不敗之巔。”
如此野心,恐沒有哪個皇帝沒想過。
弘治皇帝嘴角扯起一道笑容,道:“你小子野心倒是不小。”
這個時候的大明還在領先於西方文明,若是這個時候再讓大明飛速發展上幾年,這個事情倒也還真就不見得不能實現。
若把後世五十年代的成就放到大明,那大明便可秒殺西方任何一個國家了。
謝至嘿嘿一笑,一臉可惜的回道:“當初太宗皇帝遣三寶太監下西洋之際,揚大明國威的成分居多,從海外攫取到利益卻是過少,耗費的都是自家財富。”
謝至這般說人家弘治皇帝祖宗的不是,弘治皇帝臉色能好的了嗎?
弘治皇帝臉色一變,正要訓斥,謝至趕忙又道:“臣這次若下西洋,便以貿易為主,賺取到的銀子便可在大明流通,我大明能同以流通的白銀太少,銅錢也不多,大明寶鈔又過於氾濫,很多百姓還是以物易物的,所以說,若想真正達到富國,還得是往海外走的。”
當初鄭和下西洋的時候走的是官方路線,自然是要以弘揚國威為主,很多東西都是送出去的。
這次走私人路線,就是一個銅板那都得掰扯清楚。
當然也不能欺負人家,該給予的商品質量要過關,到了任何一處,都得樹立起正面形象來。
這個問題,弘治皇帝自是也清楚。
大明現在存在的一個弊端還是在於金銀銅的稀缺。
當然,稀缺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開採技術落後,難道發現儲備於地下的豐富礦產資源。
謝至此問題出口之後,弘治皇帝隨即出言問道:“你可知,當初太祖不許片瓦下海的原因是為何?”
這個原因可是顯而易見的,謝至脫口而出回道:“海禁之主要原因還在於倭寇。”
現在弘治皇帝正因台州又被倭寇還心生煩悶,謝至既然提及這個問題了,弘治皇帝自是也要詢問一下他的意見的,“你可有退敵良策?”
其實倭寇本身不足為懼,關鍵在於沿海有人趁著這股東風扮起了海盜的角色,還有商賈,官宦為了攫取利益也在那些倭寇在裡應外合。
加之軍備萎靡,冒險與倭寇交戰可能會導致功虧一簣的。
謝至從當初建造寶船,在寶船之上加裝火炮之時起,便有蕩平倭患的想法。
謝至扯起一道笑容,微微一笑,回道:“臣那寶船看起來是商船其實也是能夠充當戰船的使用的,三艘戰船皆可為主戰船,加之水師的配合,臣倒是有信心,完全有能力與倭寇一戰的。”
台州府的事情,弘治皇帝與內閣大學士等人商量了幾人都沒什麼有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