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是碳,“吐”出的是高蛋白。
不用投放任何餌料,更不用投放任何有可能汙染海水環境的藥物,在一個人工構築的類天然環境中,越來越多的魚兒聚集,並健體強身,繁衍生息……這樣的養殖方式,才是海洋牧場正確的開啟方式。
在人工魚礁的保護下,一方面,嘉穀改變過度捕撈的老辦法,把捕魚變成牧魚,牧養出天然海產品;另一方面,則利用藻類和貝殼類捕獲二氧化碳的能力,淨化海域環境。
種植海藻正是打造漁場生態鏈的重要一環。
如果說珊瑚的“種植”受限於水下作業的艱難,急不來的話;海藻的種植,堪稱飛速推進。
在更外圍更寬闊的的海域,嘉穀出動了飛機進行播種海藻。
這樣罕見的播種方式,環境評估組的周教授等人都過來湊熱鬧了。
“用飛機來播種海藻,在國內是首開先河了吧?”周教授嘖嘖稱奇。
齊政仰頭看著飛過來的農業飛機:“可不是,費了我們老鼻子勁了,要不是有你們的協調,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有機會進行飛播海藻的探索。”
“關鍵是沒人會像嘉穀這樣建設漁場!”周教授一針見血。
齊政輕笑:“如果這次我們成功了,以後就不好說了。”說完轉頭遠眺飛機的播種作業。
這麼大的一片海域,播種海藻也是要統籌兼顧的。
按照0~6米、6~15米、15~20米三個不同深度不同層次,生長的藻類和搭配海洋動物也不一樣。這樣可以構建立體的生態體系。
第一批要投放的海藻是巨藻。
這是從美國引進的品種,是藻類王國中最長的一族。
雖然買海藻都是用“種子”來計量和稱呼,但其實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種子,海藻不結種子,而是靠分裂孢子來繁育,飛機投放的就是帶有活力的孢子。
齊政之前見過實驗室培養滸苔孢子,以塑膠薄膜作為孢子附著基,採孢子後在室內用斜面流水法來培育,培養到胚孢子體後即剝離,這時候才可以下海播種。
因為急於出成效,這次齊政購買的不是小孢子,而是在養殖場裡進行了培育的微成熟體,這種微成熟體經過培育,已經長到了1到2厘米。
飛機就在眾人的注視下,往返外圍海域,投放著培育好的孢子體。
當然,這不像是陸地撒種子一樣,直接將這些孢子體灑落就行了。
巨藻也是藻類,跟滸苔一樣,它們需要攀附在什麼東西上,才能生長更快更好,要是漂浮在海里,幾個大浪下來估計會漂到天邊去了……
飛機投放下來的是一片片潛筏,這是一種用塑膠架和塑膠繩組成三角形和傘架形的養殖筏,裡面有巨藻孢子體快速生長的基質,可以給孢子體提供最初始生長所需的能量,也可以成為成熟巨藻的攀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