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生物土壤結皮是嘉穀給袁院士等人的第一個驚喜,那麼核心地帶的出水點,就給了他更大的驚喜。
陳教授等人打的“井”已經沒有蹤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小型湖盤。
當纖塵不染的蔚藍天空投影在水面上,盪漾出的藍色足以令人心醉。水波鋪展,讓沙漠不再荒寂,而是充盈著跳脫而又柔媚的動感……
袁院士雙目瞪大:“這就是你們打的……井?”
陳建章攤手:“是啊,誰能想得到呢?”
地下的淡水壓都壓不住地噴湧而出,竟然慢慢地形成了一個小型湖泊,而且還在擴大。水,是沙漠的命脈。有了水,周邊的生態都被改變了。
袁院士饒有興致地跟著陳建章參觀因湖水而改變的環境。
叢叢簇簇的沙芥、旱蒿等沙地植物色彩各異,它們不僅固定了沙丘,還讓沙漠看上去明快而活潑。
自生的基本是一些“短命植物”沙漠中將萌發、生長、開花、結果的時間過程高度濃縮的植物。它們的種子大都處於休眠狀態,直至土壤中水分含量達到標準,才會陸續萌發。
湖泊形成後,黃沙厚土之間,一夜煥然,綠草星羅,繼而花開棋佈。
而因為“井水”噴湧不停,為了不浪費水資源,尋水隊又在周邊種了不少沙漠植物,於是“直叫日月換新天”。
葉片革質、枝刺參差、根系深入能力極其強勁的駱駝刺,很多食草動物避而遠之,卻是駱駝的最愛;
既是優良的牧草,也可以直接作為味道濃郁的調味蔬菜的沙蔥,是一種牧民所喜愛的植物,根系並不龐大出眾,卻具有纖維鞘,能避免根尖被熱氣燻蒸,或被流沙擦傷;
葉子退化為鱗片狀的紅柳,每當花開季節,那淡紅色的小花點染大地,將成為荒漠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堅強屹立的沙漠衛士梭梭,樹冠發達,根系強大,能抗禦大風而不倒,且起到降低地面風速和固沙的作用;名貴藥物蓯蓉等寄生植物也正是寄生在梭梭的根莖上生長……
可以看得出,所有的這些沙漠植物,它們對於水分的態度都是開源節流,如同勤儉持家一般,絕不輕易浪費要麼煞費苦心地縮小葉子的表面積或面角質化,降低蒸騰作用;要麼根系深扎,積極尋找新的水源……
而除了這些荒漠植物,還有一些不請自來的“精靈”。
時不時有大雁、灰鶴和野鴨子等飛來度夏;尤其是野鴨,最是大膽,在人們走近時還以清脆嘹亮的叫聲向來客表示歡迎。
還有一些大傢伙。
“那是雙峰駱駝?”袁院士看著遠處悠閒的一群身影,笑著說道。
陳建章也露出笑容:“應該是一群半野生的駱駝,聽說經常前來報道。”
如果對沙漠有足夠的研究,很難不喜歡駱駝這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