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且,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已經在計劃退役了。
頂多再服役兩年,就會在完成科學使命的情況下,光榮退役。
這一點,雖然是陳舟的猜測。
但是後來,陳舟與王貽淓的交流中,也是得到了確認的。
所以,如果說陳舟仍然選擇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團隊的話,那他很有可能,將無法取得現在的研究。
至少,參與到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後,陳舟的思路肯定不會與先前一樣。
而會轉變到核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這條線上來。
那樣的話,已經服役多年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既然在王貽淓等人的手中,都沒有新發現,憑什麼到了陳舟加入,就能利用已經被挖掘的差不多的實驗裝置,去發現新的成果?
陳舟可不覺得,自己能夠憑空造物。
而且在那樣的情況下,陳舟很有可能,需要等到江門中微子實驗裝置的建設完成。
但是,這裡面的時間成本,未免太大了。
再加上江門中微子實驗建造的目標,以及整個物理學界,在中微子實驗上的目標,都是以十年二十年計的。
而這個目標,還只是他剛解決的中微子振盪相關課題的內容。
這可不是陳舟所希望看到的。
畢竟,一個人的時間,實在太有限了。
即使陳舟年輕,他也不願意將時間成本,花在這個上面。
而基礎科學的停滯,不也正是因為時間的有限嗎?
如果忽略一些無法驗證的猜測,事實上,基礎科學停滯的原因,大概可以歸結為兩個東西。
一個就是時間,也就是人類的壽命。
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各個學科領域的劃分,也變得越來越細緻。
知識的總量,同樣也在飛速的增加。
這也就意味著,人類學習起來的時間成本,也跟著在飛速增加。
一般情況下,一個人在某一學科領域,開始進行科研工作時,至少都得在博士學歷或者更高了。
這個時候,他都已經30多歲了。
這其中的時間成本,已經佔去了他整個生命歷程的三分之一,或者更多。
而當他在這一學科領域,真正取得一定研究成果時,他還剩下多少時間?
還有多少時間,去對基礎理論,做出突破性的研究?
更不要說,在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中,還有諸多事情,需要耗費精力去解決了。
還有,人類無法避免的疾病,也在時時刻刻威脅著,這短暫的時間。
這是一個導致基礎科學停滯的,很直接的原因。
想到這的陳舟,也想明白了一件事。
那就是,為什麼每次任務完成時,系統都會準確的計算出,他完成任務時,所花費的具體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