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因此,高能所的人,包括鄭院長在內,都在關注著SLAC後續的訊息。
可誰能想到,關注著關注著,他們自己猜想中的,那位弗裡德曼教授,不僅沒出聲,甚至連丁點訊息都沒有。
等來的,是一位新興數學家,所發表的關於膠球實驗的課題論文。
而這個論文所關聯的,偏偏還正是SLAC的膠球實驗。
而這個新興數學家,居然還就是前段時間,過完年後,在國內連拿兩個數學大獎的陳舟。
並且陳舟這個人當時還表示了,他的目標是哥德巴赫猜想,以及明年將要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上,進行頒發的菲爾茲獎。
這是沒有提過物理學研究的呀……
而且這個人,明明一直進行的也就是數學難題的研究。
在物理學上面,大家所知道的,也就只有他在燕京分子科學國家實驗室,跟著核物理與核技術實驗室主任,進行的粒子加速器的研究。
雖然那個研究的論文,是以陳舟這個人為第一作者發表的。
論文上所發表的研究成果,確實挺令人讚歎的。
包括陳舟這個人,後續在燕大物理系的本科畢業論文,也做得很不錯。
但是,這些研究成果,不管是橫著比,還是縱著比,離著發現膠球,都還是差了很長一段距離的。
除此之外,在物理學上,他們就再也沒聽過,陳舟有什麼其它的研究成果了。
包括陳舟去麻省理工這半年,也沒聽說過他有什麼特別的貢獻。
即使陳舟先前在預印本網站ePrint arXiv上,掛出過自己的初稿論文。
但也依然沒有人,將膠球的發現,與他聯絡在一塊。
也不會有人相信,會是他的原因,才導致SLAC那邊發現了膠球。
在這一點上,高能所的研究人員和國外的物理學家們,觀點都是保持一致的。
他們都將那篇初稿論文,看作是弗裡德曼給陳舟的“作業”。
直到《物理評論快報》上,陳舟所完成的最終版論文刊登。
所有人這才意識到,事情可能並不是他們想象的那樣。
但越是這樣,陳舟給高能所的這些研究人員們,所帶來的的震撼就越大。
畢竟,這前前後後的事情連在一塊,沒有一個人會想到,膠球的發現,會是一位華國的年輕數學家,一手造成的。
高能所無奈的同時,鄭院長也馬上意識到了,陳舟走的是燕大和麻省理工的聯合培養計劃。
所以,他一回到燕大,立馬就找來了周院長。
兩人一合計,就準備聯名數院的人,一起給學校,給邱校長提建議。
只不過,他們還沒動身找數院的人。
數院的孫院長、周院長,就先找到了他們。
想法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說幹就幹的事了。
於是,就有了燕大今天的這場會議。
不得不說,燕大對此事的重視程度,是十分之高的。
學校的院士校長,兩大“瘋人院”的正副院長,以及多名國內知名教授,聚在一塊,就只為商討陳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