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了,我知道你想把哥德巴赫猜想作為畢業論文,我也希望你早點解決這一困擾數學界近三百年的難題。”阿廷教授自顧自的說道,“數學畢竟是你們年輕人的世界,你有勇氣,也有能力去攀登更高的山峰……”
陳舟聽到阿廷教授的話,沉默了一下,緩緩說道:“教授,我會的……”
“嗯。”阿廷教授輕輕點頭。
其實,他還有一句話沒有說出來。
那就是,陳舟既然開始了代數幾何領域的征途,那就不要停下腳步。
就像他在數論領域的征伐一樣,去征服代數幾何領域的難題吧。
想著陳舟入學前,麻省理工校方領導找到自己時的情景,阿廷教授不由得笑了一聲。
原本都打算不再帶學生的他,突然被麻省理工給安排了一下,自然是有些不太情願的。
但是現在,他覺得自己能夠得到陳舟這個便宜學生,好像是自己賺大了。
而且,這位學生還幫自己解決了父親所遺留的難題……
想著想著,阿廷教授突然跟陳舟說了聲:“謝謝……”
電話那頭,正打算出聲結束通話電話的陳舟,愣了一下後,下意識的問道:“謝什麼?”
阿廷教授:“沒什麼……”
又和阿廷教授說了一下自己打算申請的寒假時間後,電話才最終結束通話。
直到這時,陳舟才想明白這句謝謝的意義。
嘴角露出一絲微笑,陳舟開始修改眼前論文的格式。
至於論文的投稿期刊,陳舟自然還是選擇了《數學年刊》。
雖說還有其它數學期刊三大天王,但是相比之下,《數學年刊》的逼格,絕對是最高的。
相信沒有人在能選擇最高逼格的情況下,會降低自己選擇的標準。
而且,既然膠球實驗課題的論文,選擇的是物理學期刊的老大。
這必須得選擇數學期刊的老大呀?
只有這樣的期刊,才符合自己的氣質嘛。
輕車熟路的在《數學年刊》的官網上,上傳了自己的投稿論文,陳舟便關閉了《數學年刊》的官網。
這麼多天的努力,這麼多天的辛勞,陳舟也終於得到了數學和物理的雙豐收。
此時,時間也已經到了1月8號。
陳舟和楊依依簡單的商量了一下,決定明天休息一天,為親戚朋友準備點禮物。
之後,便乘坐10號的航班,愉快的回國度過這一年的寒假。
只不過,和陳舟不同的是,楊依依的寒假,要短許多。
估摸著春節過完沒幾天,她就得趕回LIGO。
忙完了訂機票等事情後,楊依依便又轉回身,專注於自己眼前的研究上了。
看到這一幕的陳舟,略微有些感慨。
饒是陳舟,也不得不佩服楊依依的自律性。
雖然陳舟也養成了良好的主動學習習慣,但在這枯燥的學習和研究生活中,他好歹除了自身知識成長的喜悅,問題解決的喜悅外。
還有著系統的督促,以及任務完成的期待感。
但是楊依依是沒有的。
她只有自己成長的喜悅。
但這份喜悅,是潛移默化的,並不是看得見的。
這也是大部分普通人難以堅持的原因。
當然,陳舟並不知道的是。
正因為他的影響,楊依依才能夠一直堅持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