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走在去書房的路上,思考著今日要說的章程。
突然間,他眼珠轉了轉,與走在身後的傳話小太監搭訕道:“本宮看你面生啊,你是何時來到府裡的?”
“回殿下的話,奴婢趙丘,剛從外侍調過來五天,所以殿下對奴婢沒有什麼印象。”小太監恭恭敬敬的回答道。
王安點點頭,道:“原來如此,恭喜公公升官了啊,本宮也沒給公公備下什麼禮物,小小意思,不成敬意。”王安不著痕跡的塞給小太監契刀五百。
小太監趙丘趕緊擺手,很是惶恐的說道:“這奴婢如何敢收啊。”
王安說道:“這是本宮賞你的,你就踏實的拿著吧,難道還有讓本宮拿回來的道理?”
“諾,謝謝殿下,奴婢收下了”小太監很麻利的將契刀五百放進袖口。
這契刀五百乃是王莽居攝二年(公元7年第一次幣改時鑄造的,當五百五銖錢。
王莽幣改的本意是將錢幣大權牢牢掌握在朝廷手中,但實際上將老百姓的錢收進國庫,造成大批百姓破產,逼得百姓揭竿而起。公元23年起義軍攻破長安城,王莽被起義軍殺死了。
“公公可知父皇找我何事啊”王安又道。
小太監往前快走幾步,走到王安身旁,低聲說道“聽陛下說好像是要校考察殿下的學識,具體奴婢也不太清楚。”
王安的專業就是歷史,自然知道西漢時期宦官是何等重要,所以說才買好這個太監,給予他契刀五百,起碼有訊息會告訴王安,不會隱瞞啊。
王安一聽考我學識,心裡踏實了,他專業就是歷史,整個西漢誰能比他學習好,何況這二年他在不停的學習,那就是破紀錄的存在,比那劉秀,雲臺二十八將,強上百倍啊。
整個西漢前期,**選用人才的主要渠道:一,是達到一定級別的官員,他們可以推舉兒子或近親之子為“郎”;二,是家庭財產滿五百萬貫的,便可以為“侍郎”,但做這種官時產生的費用是要自理的,再加上要上下打點,所以花費相當大;三,是具有某種特殊技能的,可以享受“特招”待遇。
會有一種就是察舉制也就是科舉制的前身。察舉的標準雖僅有四科,但察舉的具體科目卻很多,主要有孝廉、茂才、賢良方正、文學(通常指經學)以及明經、明法、尤異、治劇、兵法、陰陽災異等臨時規定的特殊科目。這些都是功名,有了功名,便可實授官職。王莽便是由孝廉晉升的。
王安放開心思後,不一會兒就到了攝宮。
王安與王莽見過禮後,便通通觀看王莽臉色,發現自己這個馬上當登基皇帝的老子今兒個的心情挺不錯的樣子。
西漢自武帝以後,論災異與禪讓的風氣頗盛行。時人認為災異是上天對人君失德的譴責。
有在昭帝之時晆弘以及宣帝之時蓋寬饒上奏禪位,更有哀帝之時聽從方士儒生之言進行改元,但改元之後,西漢的衰運仍然沒變。受災異、禪讓等觀念影響的社會心理,為王莽進行代漢提供了條件,殊不知王莽信讖緯。
西漢末年,政治日趨黑暗,土地兼併更加嚴重,農民大量破產,或四處流亡,或淪為奴婢。在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王朝統治搖搖欲墜之時,一些儒生開始對漢家國運產生懷疑,提出"漢家堯後,有傳國之運"的說法,"易姓改命"論為更多的地主官僚所接受,這也為以後王莽託古改制奠定了基礎。
王莽登基伊始,即附會《周禮》,設想了一整套對社會進行"復古"改革建造“理想國”試圖緩解自西漢中葉以來形成的種種社會危機,並謂之曰"新政"。
"託古改制"的核心內容如下:
一、王田制:土地歸國家所有,禁止自由買賣。
二、奴婢制:改奴婢為"私屬",亦不得買賣。
三、實行"五均六莞",即在國都長安及"五都"(洛陽、邯鄲、宛城、臨淄、成都設立五均官,**管理五均賒貸及物價,徵收商稅,經營鹽、鐵、酒、鑄錢和徵收山澤稅。
四、改革幣制。
五、改革中央機構,調整郡、縣劃分,改易官名、地名。
六、改變少數民族族名和首領的封號。
王莽最終失敗了,這一失敗,讓王莽失去了所有。同時,永遠釘在了“恥辱柱”上。
後世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也有人說他篡漢、改革家、荼毒社會、愛慕權勢、剛愎自用,待人處事喜怒無常!
對此,王安並不想做什麼評價,既然來到了漢末,那就慢慢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