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重生到了這個風雨飄零的年代,即將見證這可歌可泣的悲壯時代,這個“歷史空白期。”
生逢亂世,又知道結局,王安本想憑藉後世學識,專業知識,施展抱負,指點江山,改變這一切,結果卻很現實。
即便身為攝皇帝第三子,在三年的時間裡,他幾乎沒有任何改變歷史的建樹,最多就是在府裡寫寫各種規劃書,搞搞小發明創造什麼的。
他太小了,即使表現的如神童般,也無法爭破這封建的牢籠,他這三年使自己的體魄也恢復到了正常人的水平,每天都在鍛鍊。
王安曾找了幾次機會和王莽提過不少建議,不過因為人小言微,王莽並未將他的話放在心裡,只是告知王安好好養病,一定要把身體恢復好。
唯一一件被王莽採納的事情是,王安建議整頓軍隊,訓練出一支軍紀嚴明,戰鬥力強悍的軍隊。
因為公元7年九月,東郡太守勾結劉氏宗室,聚集十萬人造反。同時,關中盜賊接連響應,又聚眾十餘萬人攻擊長安,戰火甚至燒到了未央宮附近。
在這危難之際,王邑臨危受命,奉旨平叛。僅僅用了兩個月,王邑就平定了這二十萬大軍,真正地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最後被王莽封為威寶之臣。
王莽手下奇人眾多,就是沒有統籌大局的,王邑雖然可以但是到新朝後期,王邑也無法合理的管制軍隊了。
王安無奈,說到底還是自己太弱了,人人都當他是小孩,頂著嫡三子的身份也沒用。(因為老大老二都自裁了,他嫡三子就是最大了。)
直到12歲那年身體恢復好了,可以出來讀書了,王安才正式被承認嫡三子的身份,擁有很多權利,要不然連這點權利他也沒有啊。
王家讀書學習源於王莽曾祖王賀,漢武帝時官至繡衣御史,曾自我解嘲道:“吾聞活千人有封子孫,吾所活者萬餘人,後世其興乎!”然而他的曾孫子王莽真給他爭氣,建立了王朝。
見王安發呆不語,一個為首的小太監只得跪下,苦苦哀求道:“殿下,您吃點東西吧,您都一上午沒吃了。”
王安輕嘆了一口氣,將手中琉璃瓦扔到一旁,這才熟練的手撐石桌,站了起來。
他擺著手道:“起來吧,李源,你怎麼每次都這樣嘮嘮叨叨的,擾人清閒。”
這位李源,然後官拜常侍,差不多二十歲,是王安的伴讀太監,也是他的大管家,平日負責照顧王安的生活。
李源對王安忠心耿耿,他雖年齡不大,卻很清楚,王安是他的未來,因為現在外面王莽民心所向,即將登大位。
將來陛下登臨大位,王安就是太子,太子殿下在登臨大寶,自己就是從龍之功,能封爵,位列宦官之首,走向人生巔峰。
“奴婢也不願打擾殿下,只是擔心萬一被夫子知道殿下這舉動,會告知陛下啊。”小太監李源輕聲道。
“本宮還怕他不成?”王安輕哼了一聲。
一想到這些只會藉著民心想推王莽上位,滿足自己私慾的人,他就怒從心生。
這幫人雖然平日喊著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革除弊政的口號,然而實質上卻淪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對徵款賑災行為極力阻撓。
歷史上,新朝滅亡的直接原因是那關鍵的幾場仗打敗了,有人把這幾場仗的失敗歸根於王莽的不是正統。
實際呢?哪一場不是因為拖的太久,朝廷沒錢打了,然後徵收賦稅,導致民心大失,從而跟隨劉秀起義的人越來越多。
稅不讓收,沒錢打仗了,導致打敗仗了,再把鍋甩給皇帝,世族豪門這手玩的可真是溜到起飛。
商稅不讓收,一味的把稅強加在農民頭上,結果讓本來已經遭受了世族豪門的農民們更加苦不堪言,最終在一些頭鐵的帶領下,紛紛聚眾造反。
農民造反,朝廷平叛,平叛花錢,沒錢收稅,再收農稅,快要餓死,農民造反.......
這還玩毛線啊,這一套下來,哪朝哪代都堅持不住啊,這也是王莽一手春天牌,然後拆著出三帶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