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看著王安,提起一些情緒,問道:“皇兒,最近一段時間在跟夫子讀書都學了什麼呀?”
王安道:“回父皇陛下,皇兒近日正在看《孫武兵法》和《六韜》。”
“哦?你都已經看這些書籍了?《論語》和《孟子》可曾讀過?”王莽疲憊的臉上透露出吃驚的神色。
“讀過了。”王安點頭道。
王莽聽完一愣,心中暗道,這才讀書兩年的時間,皇兒居然都讀過《論語》和《六韜》了?
我當年十六歲的時候才學完《論語》和《孟子》呢,至於《孫子兵法》和《六韜》更是二十歲的時候才開始看的。我得考一考他,可不能讓他小小年紀就學會說謊騙人。
王莽皇帝想到這裡,說道:“我有一個疑問,不知道皇兒能不能替我解答。”
“請父皇陛下示下。”
“古語既有‘君子遠庖廚’,為何還有‘治大國如烹小鮮’這樣的比喻?君子既然要遠離廚房,怎麼又能將治國比作做菜呢?豈不衝突?”王莽笑吟吟的看向王安,看他如何作答。
王安心裡一笑,這個馬上當皇帝的老爹這是在考他呢。
“回父皇陛下,‘君子遠庖廚’,並非指君子要遠離廚房,這句話出自《孟子》中的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意思就是但凡有血氣的東西都不要去殺它,推崇的是不忍之心,讓君子不要造殺孽,是孟子勸誡齊宣王要實行仁術。
而“治大國如烹小鮮”,則是出自《道德經》,表達的意思是治理一個大國不宜翻來覆去,不要動輒擾民,更不要亂折騰。”
王安的一番解答,頓時讓王莽目瞪口呆,他只是心血來潮的考較一下王安,只要能說出這兩句話出自哪裡就可以,表示王安沒有說謊,的確已經讀過四書五經了。
可王莽沒想到,這老三居然連意思都表達的無誤,甚至連‘治大國如烹小鮮’這句出自《道德經》,卻並非出自四書五經的話,都能理解的這麼好?
這太讓王莽震驚了,自己這太子,還真非他莫屬了,真乃大才啊。
王莽的臉上露出了自豪笑容,大笑道:“哈哈,春秋甘羅,方七歲,舉神童,吟詩作對,十二歲就被封做丞相。我兒不比他差啊。”
看見王莽十分高興,王安雖面有笑意,但表現的很平靜,並不因此驕傲自滿。
這讓王莽更加的驚訝,小小年齡就能做到如此,實屬不易。
王安滿意的點了點頭,接著問道:“皇兒可熟讀了?”
他覺得,能知道不代表熟讀,知道文章意思也並不難,每天有夫子講筵,萬一這個問題在此之前有人對安兒提過呢?
不得不說,王莽想多了,他自己是窮苦出身,怕兒子騙他。
“自然可以!”王安毫不謙虛,他需要好好的表現,爭取搞到實權,特別是軍權。
王莽興奮的也不知都該說些什麼了,又接著說道:“來,陪我一起來批閱奏疏。”
王安一聽,心中一震,就這麼接觸到了核心力量,未免也太簡單了吧。
==========================================
關於稱呼的問題:
王莽為攝皇帝,王莽自稱”予”。
但這個稱謂一般是大朝和詔書裡出現。但私底下和普通人無異,一般用‘我’‘吾’自稱。而‘朕’這個自稱不止皇帝能用,太后、皇后,也可以用在已出土文字可以證明呂,竇兩位太后當政時所釋出的詔書皆稱朕,後人認為她們倆個借皇帝名義做事,其實不然,在同時代皇帝詔書上一般都自稱“予”。大臣這些一般稱皇帝為‘陛下’,親近點的可以叫君上那些抱著大腿喊君上的要麼是元老大臣要麼是皇帝他們家親戚。
漢代萬歲這個詞很普通,常用於普通人家祝壽用,比如祝某某老萬歲。打勝仗也可以用比方說:大漢萬歲。至於吾皇萬歲~對不住您得到一千多千後唐朝才能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