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逼不得已才做出的決定。
等打通北邊和西邊的商道,再給關帝軍增加一些肉食,營養比原來只多不少。
或打通走私商道之後再回復原來的伙食標準。
實施這些政策之後,治內的百姓肯定會非常不滿,甚至關帝軍內部也會出現不滿情緒。
秦川會讓部下先跟他們說明緣由,先講道理,道理講不通的話,再大棒伺候。
缺乏耕牛是一直以來都存在的問題,但只要打通了和北邊蒙古諸部的商道,就能獲得大量耕牛。
至於缺乏農具,這是秦川意想不到的。
他一直很注重培養各種工匠,尤其是鐵匠,並規定所有學徒五年內匠作所獲的收入,要分兩成給師傅。
這條政策很大程度地增加了工匠帶學徒的興趣和主動性。
事實上,他麾下幾乎所有工匠都帶有學徒,而且數量不少,這兩年所培養出的鐵匠也不少。
問題就在於,關帝軍一直在擴軍,需要大量兵器盔甲來武裝軍隊,而秦川之前很看不起從朝廷那繳獲的兵器,所以關帝軍的裝備一直都是治內的工匠來打造。
如此一來,打造農具的工匠就數量不足了。
而人口在持續增長,對農具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
於是問題就出現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秦川直接拍板暫停冷兵器和鐵甲打造,只保留棉甲製作,空出來的鐵匠全部趕製農具,必須要在明年春耕之前打造出充足的農具。
他要開啟第一次農業革命。
這場農業革命的標誌,是耕種技術的發展和農具的普及應用。
至於關帝軍所需的冷兵器,就先從建奴那繳獲的頂著用。
皇太極一項注重兵器品質,建奴造的刀槍並不差,至少比朝廷造的要好上許多。
至於盔甲,秦川決定暫時降低鐵甲率,提高棉甲率,比如守城的關帝軍,大部分只穿棉甲,只有少量配備鐵甲。
討論完糧食危機的事項後,會議接著討論了其他幾項重要的事項。
一是明年乃至未來三到五年的戰略目標。
受限於兵力,秦川打算明年不再發動大規模戰事,而是以守成為主,鞏固自己領地的防線,後年再攻取西套,爭取兩年之內徹底控制整個河套地區。
二是制定更合理的計劃,大力發展農業之外的支柱產業。
其一是鐵鍋。
蒙古人缺鐵,更缺鐵鍋,北方商道打通之後,婁煩鐵鍋必然成為最受歡迎的商品。
秦川還計劃把鐵鍋賣到葉爾羌、烏斯藏,乃至中亞、西亞甚至歐洲。
廣東鐵鍋能大量賣到歐洲,他的婁煩鐵鍋也肯定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