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城外,上萬番兵演練攻城戰,清軍教官扯破喉嚨,在教這些文盲,如何使用手榴彈,如何躲避炮火,以及如何巷戰。
打仗和讀書一樣,都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刻苦學習才能活得久一點。
清軍教官主要教番兵如何協同作戰,單兵作戰不用多講,番兵個個龍精虎猛,耍起大刀片子,像模像樣。
蘭花城戰役,清軍有強大的火炮支援,突破高大的城牆並不難,會以巷戰為主,這種戰爭方法,是番兵的軟肋,劉銘傳為了避免過大的傷亡,全軍展開大練兵。
番兵非常笨,有很多陋習,非常喜歡一窩蜂的進攻,屢教不改,一遍又一遍的重來。
清軍教官非常累,變成破銅鑼的嗓門,講解加軍棍,非打即罵。
大清,打了十幾年內戰,清軍戰鬥經驗豐富,對於巷戰很熟悉,臨戰抱佛腳,也不失為高招,透過一個多月的磨合,番兵士氣高昂,在泥地裡摸爬滾打,每一伍的配合越來越純熟。
搭建的廢墟中,番兵打著手勢,協同前進,前面一個番兵,扔出一顆手榴彈,而後一個滾翻,就消失在拐角處,緊隨其後的一隊番兵手提大刀,衝入巷子。
“殺殺殺殺。”
錦旗飛揚,番兵把一面軍旗,插在廢墟之上,好似贏得一場勝利。
雖然這一切只是演練,沒有彈雨雷炮,只有教官怒吼的大嗓門,但還看得出,番兵之間已有默契,巷戰頗為老練,像一隊老兵。
李國樓和劉銘傳站在高地上,高舉望遠鏡,看著練武場。
身邊一大群軍官神情緊張的窺探兩位長官的表情,若是兩位長官勃然發怒,那就沒好果子吃了,挨一頓訓是輕的,嚴重的話,會挨耳光。
李國樓的軍閥作風,就是秉承劉銘傳的作風,兩人練兵手段比左宗棠的楚軍還要狠,延續曾國藩的湘軍作風,在戰火中形成獨有的戰鬥作風。
李國樓打仗喜歡使用火炮,附上拼刺刀戰術,一上來就是拼命的架勢,任誰都吃不消。
連日軍也吃不消這種消耗戰,日軍經過歷次戰鬥之後,演變成躲在工事後面,被動挨打的角色。
李國樓是靠銀子和思想,雙管齊下,建立一支敢打敢殺的鐵軍。
名聲在外之後,李國樓有了眾多的擁戴者,那些番兵跟隨李國樓打仗,就肯拼命,明知會死,也會扛著炸藥包衝鋒陷陣。
若是換了一個指揮官官,比如劉銘傳做臺灣最高指揮官,就指揮不動這批番兵。
那些土司不理劉銘傳,不打招呼就回封地了。
誰肯替劉銘傳賣命,“殺神”沒到一呼百應的程度,土司沒有義務替大清賣命,不造反就對得起大清皇帝了,同樣這些番兵就會做逃兵,不願服從軍令。
李國樓事業成功,帶動民族工業發展,事蹟被世人傳楊,這種口頭相傳的力量,讓李國樓為大清傳奇,也讓無數人追隨。
這是個尊崇個人英雄主義的時代,李國樓扛起民族英雄的大旗,讓整個民族奮發圖強。
上萬番兵只為李國樓而戰,無怨無悔的征戰沙場。
光靠狠辣,讓軍人變成殺人機器還不行,還要給軍人灌輸悍不畏死的思想,愛國主義教育放在哪個朝代都適合,清軍宣講大國沙文主義,讓每一位軍人為國而戰。
如今,上萬番兵就接受愛國主義思想,以光復臺灣領土為己任,熱火朝天的演武場,一撥撥番兵摸爬滾打,士氣高漲。
劉銘傳沒聽李國樓軍令,在蘭花城外大肆練兵,緩慢推進兵力,坑道作業日夜不歇。
蘭花城內的日軍插翅難飛,龜山的日軍主力被李運捕的新武軍牽制,不敢支援蘭城的日軍,兩股日軍已被清軍分割。
清軍包圍蘭花城已經四十五天,尚未發動總攻,而是趁此良機,大肆練兵,藉以聚攏臺灣少數民族的人心。
蘭花城內的日軍傷病太多,沒有體能進行野戰,躲在蘭花城裡苟延殘喘,沒給劉銘傳帶來麻煩。
近段時間,劉銘傳改了脾性,對手下人的態度,頗為和善,現在李國樓來了,劉銘傳更顯大將風度。
演武場上的狀況迭出,劉銘傳一笑置之,一直等到演練結束,劉銘傳也沒斥罵手下軍官,對於今天的操練,表示滿意。
“嗯,今天有進步,晚上犒賞三軍,每人一碗酒,半斤肉,五隻雞蛋。”劉銘傳大手一揮,準備發動總攻了,戰前先讓將士吃一頓好的。
“嗯,諸君努力,建功立業,就在今朝。”李國樓不忘誇讚軍官,逐一與之握手。
馬上就要打仗了,許多將官將為國捐軀,長眠於祖國寶島,這就是軍人的職責,沒有他們的付出,哪來祖國的大好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