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以蛋殼黑陶著名,非常精美,薄如蛋殼,輕盈清脆。
怎麼做的,用料啥的,都大概知道,但現代陶藝技術無法復刻。
該文化還出現了早期文字“丁公陶文”,是從右到左,從上到下的行文,但無法破譯。
良渚也用黑陶,但卻沒有蛋殼黑陶精美。整個良渚只挖掘了極少量的蛋殼黑陶,是從大汶口文化進口的……
……
中原地區、甘青地區可以放到一塊說。因為都是仰韶文化的一部分。
受仰韶文化影響的遺址非常多,陝·西,河·南,山·西,甘·肅,青·海,湖·北,河·北和nmg南部地區,都有……
學界因此把距今7000年~5000年這個時間段稱之為仰韶時代。
它有三大典型文化,和四大非典型文化。
三大典型,分別代表了仰韶文化的早中晚三期,地區也不同,大約算是三代‘王朝’。
陝·西,半坡文化在距今6900年至5800年之間。
河·南,廟底溝文化在距今5900年至5600年之間。這個型別分佈範圍最廣泛,分佈在東至泰岱,西至湟水,北至河套,南至淮漢,對周邊地區文化的影響非常大,尤其是它富有特點的彩陶的傳播,更是掀起了中國史前非常壯闊的一次藝術大潮。廟底溝文化彩陶向四方播散,對文化差異明顯的南方兩湖地區影響也非常強烈。這種影響一直越過長江,最遠到達洞庭湖以南地區。它更是北出塞外,影響到達了河套至遼海地區。被稱為‘廟底溝化’。
山·西,西王村文化在距今5600年至4900年之間。
非典型仰韶文化的四大型別,後崗一期終結於5500年前,大河村文化終結於4900年前。而距今4700年,大司空文化和下王崗文化也都消失,至此仰韶文化才徹底消亡,前後有兩千多年。
這兩千年,又被叫做‘仰韶溫暖期’,當時大家生存壓力都不大,所以沒有催生出更復雜的社會結構。
甘青地區,還有個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一支,已經獨立脫胎,成為一個全新的文化,距今5700年,它發掘出了我國最早的青銅刀。
後來的夏商周,仰韶文化要素確實少,但那是因為仰韶文化主要體現在彩陶上,而隨著生產力革新,當然也就不會繼承下來。
不過其文化核心,信仰方面,還是繼承了。
比如北斗崇拜,天象崇拜。雙槐樹遺址,即所謂的‘河洛古國’,固然不算什麼古國,但北斗崇拜無疑是華夏的神話核心。
這麼說可能不知道北斗信仰有多重要,這是上帝信仰的核心,北斗環繞北極星旋轉,斗柄始終指向帝星,北斗是天帝的坐騎,比龍更高貴。
在天象上,北極星是上帝之眼,勾陳是上帝的角,蒼龍星宿是踩在腳下的,北斗七星則在勾陳與蒼龍宿之間。
上古先民想象上帝騎著北斗,環繞巡天,中間那個北極星眼睛始終盯著大地,監察天下。
河洛古國發掘出的祭壇,埋著北斗九星,就是七星加上左輔右弼。這就是在祭祀上帝。
商周青銅器,上面大量的‘四個小蝌蚪環繞一點’的勾玉璇璣符號,就是‘北斗’。
而這種符號,在黃河中上游的仰韶彩陶到處都是,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也有,並且還有‘玉璇璣’,是最典型的北斗符號,商周青銅器完全繼承了。
良渚中心論的人,總是說商周青銅器上有饕餮紋,就是良渚傳人。可他們從來不會說,商周青銅器上還繼承了大量其他文化的要素。
還有些普通人不學無術,說仰韶彩陶上還畫著豬,崇拜豬肯定不是華夏。
這大錯特錯,這不是崇拜豬,這是天象符號……
《大戴禮記》:“四主時,時主豕,故豕四月而生。”
《說文》:“豚祠司命。”
《風俗演義》也說,祭司命,要‘皆祠以豬’。
西漢的《春秋說題辭》:“鬥星,時散精為彘,四月生,應天理。”
這依舊是北斗信仰……最早的北斗神就是豬頭……
紅山文化也有這個特點,他們不光有c型龍,還有玉豬龍,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學者們要說那有個豬頭的,也是龍。
但事實就是,那個玉器表達的,就是北斗星象與蒼龍星象的結合。
河洛古國的北斗九星旁,還祭祀埋了一頭豬和一隻鹿,這不是窮,這是祭法。
我個人,甚至懷疑這是‘涿鹿’名字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