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內容恐怕並非呂惠卿的思考。
而是……
馮京抬起頭,看向自己身前,他嚥了咽口水,感覺心臟在撲通撲通的劇烈跳動著。
就像當年,他在禮部試後的放榜日,與諸多士子,一起擠在皇榜下,等著朝廷公佈禮部試的名次一樣。
而馮京知道,時不我待,他必須爭分奪秒。
不然,一旦張安道那老匹夫反應過來,他就完蛋了!
因為,沒有人能在引經據典的為天子的政策論證合法性方面超過這個老匹夫!
人家是行走的崇文院!
腦子裡裝滿了,大宋一朝歷代故事和歷代先帝的寶訓!
於是,他來不及思考清楚,就持芴拜道:“陛下……”
“老臣以為,公考之制,固然是千古聖政……”
“然而,若要推廣到整個開封府,臣恐難以施行!”
“因為……”他抬起頭,毫不猶豫的抄了呂惠卿的作業:“很可能,並無這許多士子可用!”
“臣曾於仁廟嘉佑八年,任為權知開封府,對開封府府界之中的情弊,略有了解……”
“臣乞對於陛下!”
然後,他就看到了身前的少年官家,微微頷首,溫柔的說道:“有勞節度……”
馮京大喜,他知道,自己賭對了!
於是長身而拜後,開始在御前掰著手指頭,將開封府府界諸縣、鎮的胥吏數量,做起了介紹。
儘管如今距離他擔任權知開封府,已過去了二十幾年。
但大宋朝的情況就是,很多事情,幾十年都可能不會有什麼變化!
即使這中間經歷王安石變法和元豐改制這樣的歷史大變局。
但基層的情況,卻基本不會有什麼變化。
畢竟,過去要多少人幹活,現在應該也要這麼多人才能把活幹完。
不可能王安石一來,官府效率就能夠憑空提高。
馮京一邊說,一邊高速運轉著自己的大腦。
當他說完最後一組資料的時候,他就已經有答案了。
“陛下,開封府府界諸縣、鎮,需吏員數以千計……”
“且多數吏員,不似汴京城這般,只需要在汴京內外諸廂用事……”
汴京城才多大?
哪怕算上新城外的九廂十四坊,面積也不如府界的一個縣。
“況汴京百姓,皆為城郭戶,而府界百姓,則多為農戶……”
“城郭戶,見多識廣……農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多數目不識丁……”
趙煦聽著馮京的話,在心中暗暗點頭。
不得不說,這老登確實是懂基層的。
城市與農村,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兩個世界!
用城市的思維去思考農村的問題。
等於刻舟求劍,註定沒有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