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舉雖然挽救了數萬士兵的生命,卻也將他的前途徹底葬送!
不止從此被削去兵權,還被勒令閉門思過。
這位治平時代,就已經是正任武臣,還官拜同籤樞密院事的頂級武臣,就這樣離開了政壇。
不客氣的說,郭逵當年的行為,其實是給趙煦的父皇背鍋。
當年南征,雖然將帥失和,彼此扯皮。
但在用兵和作戰上沒有問題。
郭逵這個主帥的選擇,也沒有問題。
責任不在他身上,完全是朝廷和當政者的問題。
而且,郭逵最終之所以落到這個下場。
其實,也和大宋的體制有關。
不信的話,看看當時的副帥趙卨——他就只背了一個處分(降為直龍圖閣,知桂州),沒幾年就又升回去了。
只是,從此失去了拜任宰執的機會而已。
而郭逵處分的這麼嚴重和他是武臣離不開干係——趙官家們對文臣、武臣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文臣可以和皇帝頂牛,甚至可以在一定條件下,違背皇帝的意思,自行其是,只要事後證明他做的是對的就可以了。
了不起,皇帝當時罵幾句,心裡面不痛快幾個月。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好處出現的時候,就會露出嘴臉來搶功了,順便將這個大臣提拔起來。
但武臣卻必須絕對聽指揮!
對與錯,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聽指揮。
換而言之就是——皇帝的微操再怎麼離譜,武臣都必須服從。
這就是郭逵獲罪被貶的緣故。
也是種鄂一輩子都不能升正任的原因。
特別是種鄂——太犟了!
老喜歡和皇帝爭對錯,還一直覺得自己才是對的。
要不是他太能打了。
要不是國家正值用人之際。
種鄂早就被踢到不知道什麼地方,投置閒散養了起來。
而此番南征大勝,大宋疆域推進到富良江。
趙煦便趁機給郭逵平反了。
先是宋交和議之後,以‘郭逵老臣,先朝名將,有功社稷’的名目,將其從閒散的‘左衛將軍’拔擢為右武衛大將軍,並加檢校太尉,封為武功縣男。
這就是明顯的平反訊號了。
旨意到了洛陽,郭逵謝恩後,新的旨意拍馬趕到。
還沒捂熱的右武衛大將軍又沒了。
右武衛大將軍、檢校太尉、武功縣男郭逵起復,落右武衛大將軍,拜為建武軍節度使。
這是一個早就該給他的榮譽。
一個遲到了十年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