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輩子,蔡確可不是這個樣子的啊!
他在王珪死後,死活不肯去當山陵使。
做了山陵使回來,又死活不肯上表請郡。
而現在,至少在迎陽門下,他是甘願去的。
恐怕回來後,也會依傳統請郡。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趙煦掌握了主動,提前三天被立儲所造成的。
三天,改變了一切。
蔡確不必再去和章惇一起聯絡燕達逼宮。
沒有逼宮,蔡確在太皇太后眼中,就不再是危險的,必須除之而後快的人。
又因為王珪事發了,於是,蔡確得以獨享定策立儲擁立的大功——哪怕他是被動的。
但,這也是功勞。
所以,蔡確才不再抗拒吧?
趙煦在心中想著。
太皇太后那邊就已經開始依著傳統,問了起來:“相公此去為大行皇帝山陵使,未知朝中諸事,可已安排妥當?”
蔡確那裡敢在這個事情上代替兩宮拿主意?立刻持芴敬拜:“啟奏太皇太后:此事非臣所可以預聞也!”
“此乃人主之權!”
制度,兩制以上的大臣以及六部的主管大臣,都只能由天子特旨除授。
無論是三省兩府,還是吏部,都無權過問,也不可以過問!
太皇太后和向太后,對蔡確的回答,都還算滿意,於是對視一眼,點點頭,道:“老身和皇太后,都不曾臨朝,對於髃臣並不瞭解!”
“右相在朝十餘年,為相數年,輔佐大行皇帝,更化國政,推行官制,可知諸位髃臣中,誰可堪軍國之任?”
蔡確再次持芴答道:“臣惶恐,豈敢言此?”
“然,若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帝陛下,不以臣卑鄙,臣斗膽請薦一人……”
“嗯?”兩宮眼中都露出疑惑。
蔡確持芴敬拜:“臣斗膽,愚以為,先朝元老,大行皇帝肱骨之臣,持節建雄軍節度使、知河南府、西太一宮使臣韓絳,可當大任!”
“臣萬死,薦於皇帝陛下、太皇太后及皇太后!”
於是離開瓷墩,俯首在地。
這下子不止是兩宮眼中,都露出精芒。
就連趙煦,也在心中大喊一聲好!
這個蔡確,還真是厲害!
果然只有取錯的名字,沒有叫錯的外號啊!難怪世人皆稱右相蔡確乃是蔡大嘴!
還真是大嘴吃四方!
蔡確推薦的這個人選,就像子彈一樣,打在了趙煦的心坎上。
也打在了兩宮的心中。
原因?
在王珪已經註定去職,甚至可能討不到好的現在。
在蔡確也肯定要出知地方的現在。
以資歷,以人望,以對朝野上下的影響力,以在兩宮面前的好感度,甚至是以新黨和舊黨的接受程度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