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漸的,楊寅秋也覺得索然無味起來。
就在他百無聊奈開啟一篇文章時,卻突然來了精神。
只見那題破的是:“聖人所謂孝之至者,德所發也。”
楊寅秋點了點頭,這個破題十分貼切,緊扣主題。
他自己就是出題人,自然知道以全文為題答起來該有多難,所以能破題如此清明者,這還是十來份卷中的第一人。
楊寅秋接著往下看去。
只見文中一句道:天生萬物因其德而培之,地載江河因其厭而覆之。
楊寅秋眼前一亮,此文兩句是為闡發【栽者培之,傾者覆之】這兩句,既結合了破題進一步釋意,又對仗工整讓人朗朗上口。
楊寅秋嘴角牽出一絲笑意:“抓住你了!”
再往下看,果然,全文幾乎都是用駢文的形式來寫,不過一些地方有點牽強。
但在楊寅秋看來,這也不奇怪。
徐鶴作為一個十多歲的少年,能寫出這種水平的文章已然不易。
他最後點了點頭,笑著將卷子遞給彭汝玉道:“彭大人,你看該童文章,寫得還算有些文采,本官看了這麼久,也就他這篇能入眼!”
彭汝玉接過來一看,然後點點頭道:“確實有些文采,大宗師慧眼!不過結尾稍顯潦草,作此文者應是個少年人,虎頭蛇尾,有些可惜了!”
聽到【文采】二字,楊寅秋心中更加篤定這應該就是徐鶴的文章。
而彭汝玉的下半段評語更是說中了他的心坎。
他本來還有點心理潔癖,覺得打壓徐鶴跟自己讀書人的身份背道而馳,但現在你彭知府也這麼講了,那自己將徐鶴低低錄了,誰也說不出個話來。
想到這,他在文章結尾用紅筆點了個點,便將卷子放在左手邊還是空著的籃中。
揚州府每次院試大約錄取三百人左右,每個縣大約錄三十人。
大宗師在看了卷子後覺得可以取錄,便會在試卷結尾用【o】、【】、【·】的方式做標記。
這三個標記分別對應,高錄、尚可、榜尾三個檔次。
這麼快就【分辨】出徐鶴的文章,這也算是讓楊寅秋放下了心中的一樁大事。
接下來,他眉宇間鬆快了不少,甚至看到些按照他的標準根本無法入眼的文章,但念在自己心情好,念在對方有一兩句寫得還不錯的份上,他也給取錄了。
吃完了午飯,閱卷官的初審工作基本結束。
下面就是楊寅秋自己的事情了。
此刻的他早沒了大清早時那種激動,只能機械地一篇篇翻過。
實話實說,這種狀態下的他反而審文比較公允,沒有被情緒左右。
到了下午,就在他準備站起身來活動活動時,突然,剛剛開啟的一份卷子吸引了他的注意。
只見這篇文章的破題是【聖孝之大,一德之所至也】。
這題的破題按照他的標準來看,其實有點普通。
但凡是就怕對比。
比如上午【徐鶴】的那個破題,【聖人所謂孝之至者,德所發也】,兩廂對比之下,這篇文章用字較少,但釋義比早上那篇更加精煉。
“終於看到個有點意思的破題了!”楊寅秋精神一振,將卷子捧在手上讀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