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龍看他們都不吭聲,便輕笑了一聲,然後直接自己朝著他們問道。
“既然你們不說話,那麼某家就問你們一個和你們切實相關的事情,若是有這麼一個地方,一個千乘之國,夾在幾個大國之間,外面有軍隊侵犯它,國內又連年災荒,你們應當如何治理他?”
韓龍問完了之後,一群人都閉口不言,不是他們不好意思,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做。
“若是這個不好回答,那就下一個!”韓龍看他們不吭聲,便繼續往下說道,“方圓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國家,你們又應當如何去治理它們呢?”
聽到韓龍這麼說,眾多聽他講學的孩子們突然就笑了起來,其中一個年紀頗大一些的夷人孩子輕笑著說道。
“先生說笑呢,哪裡有方圓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國家,便是咱們的這種小部落都不只這些地方啊!”
“哈哈哈哈....”一群人笑的非常開心,殊不知外面的族老聽到了這句話之後,只感覺自己的心很難受。
曾經嵐山部落在這個越嶲郡那也是首屈一指的大部落,只可惜現在就這麼的落寞下去了,也不知道此生他還有沒有機會再次見到自己的嵐山部落崛起的機會。
韓龍等著他們笑完了,然後才輕聲繼續說道。
“你們又怎麼知道沒有方圓五六十里的小國家呢?世間之大無奇不有,一個國家之所以被稱之為一個國家, 不是因為他的國家有多少土地,有多少百姓,而是他們的心是否在一起,他們的百姓是否有禮儀!
這是今日某家要告訴你們的一段新的《論語》,你們且挺好了,這段話出自《論語》先進篇,原文是這樣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大概的意思,這是一段關於孔老夫子和他的記名弟子之間的對話,其中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人。
意思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人陪同孔子坐著。孔子說:“我比你們年齡都大,你們不要因為我在這裡就不敢盡情說話。你們平時總愛說沒有人瞭解自己的才能。如果有人瞭解你們,那你們怎麼辦呢?”
子路輕率而急切地回答說:“如果有一個千乘之國,夾在幾個大國之間,外面有軍隊侵犯它,國內又連年災荒,我去治理它,只要三年,就可以使那裡人人有勇氣、個個懂道義。”孔子聽後微微一笑。
孔老夫子又問:“冉求,你怎麼樣?”
而冉求回答說:“方圓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國家,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至於禮樂方面,只有等待賢人君子來施行想辦法了。”
孔子又問:“公西赤,你怎麼樣?”
公西赤回答的意思是:“不敢說我有能力,只是願意學習罷了。宗廟祭祀或者同外國盟會,我願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儐相。”
孔子接著問:“曾點!你怎麼樣?”
曾點聽到了孔老夫子的話,然後彈瑟的節奏逐漸稀疏,“鏗”的一聲放下瑟站起來。
曾點給他的回答是:“我和他們三位所說的不一樣。”
孔子說:“那有什麼妨礙呢?也不過是各人談談志願罷了。”
曾皙說:“暮春三月的時候,春天的衣服都穿在身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還有六七個兒童一起,在沂水岸邊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風納涼,唱著歌兒走回來。”
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讚賞你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