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網路小說 > 靈異小說 > 漢末獨行 > 第二百八十七章 劉復下山之教導

第二百八十七章 劉復下山之教導 (第5/7頁)

那麼,孔子如此重視的“名”到底是什麼呢?他為何又要如此急著去“正名”呢?孔子眼裡的“名”大約就是今天人們經常提及的指導思想,因而孔子所謂的“正名”就是確定一個正確的指導思想。

在孔子看來,作為執政者,如果不確定一個正確的指導思想,那麼在辦事的過程中若是我們無法站在名正而言順之上;對士卒鼓舞弄得不好的話,我們的事情便很難去解決,同樣出兵也不能勝;

若是這些事情都無法開展,就不可能建立起一套完備的制度;而沒有完備的制度,就不可能做到賞罰分明,那麼下屬做起事來就會手足無措、摸不著頭腦,這樣怎麼能做好事情呢?

所以孔子說最重要的事莫過於“正名”,確定一個正確的指導思想,然後以其為開路先鋒,各項後續工作才能順利進行下去。

名正言順並不是簡單的四個字就足夠了,而是一個真正需要去規範的事情,你們再想一想,為什麼明明南中明明有著叟人,蠻人,夷人等等等等,卻是一直如同一盤散沙?

為何當初在夜郎與滇國等被滅殺之後,你們便彷彿是一蹶不振了一樣,這其中的緣由你們可知道了?這就是名不正言不順。

你們沒有一個真正的領袖,你們可知道你們的領袖是誰?叟人之王高定元?你們的族長或是族老?還是那個將你們帶出來的孟獲,亦或是那個江東的永昌太守雍闓?”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學生不懂。”

“子張名叫顓孫師,乃是,孔門十二哲之一,顓孫師為人勇武,清流不媚俗而被孔子評為“性情偏激”,但廣交朋友。主張“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重視自己的德行修養。

子張是陳國之人,也是孔子最小的幾名弟子之一,比孔子小四十八歲。子張為人相貌堂堂,極富資質,從容自得,居處不務求立於仁義之行。孔子評價子張說“師也闢”就是說子張才過人,失在有些邪辟,喜歡文過飾非。

同時孔子又說子張“師也過,商也不及”,即認為子張性格有些過於張揚,子夏性格有些過於軟弱,並說“過猶不及”,認為他們都沒有達到中庸之道。

另外如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子張喜歡過問政事,所以他的記載也多是政事!

子張向孔子問道:“怎樣才可以治理政事呢?”孔子說:“推崇五種美德,摒棄四種惡政,這樣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子張說:“什麼是五種美德?”

孔子說:“君子使百姓得到好處卻不破費,使百姓勞作卻無怨言,有正當的慾望卻不貪求,泰然自處卻不驕傲,莊嚴有威儀而不兇猛。”

子張再問:“怎樣是使百姓得到好處卻不破費呢?”

孔子回答:“順著百姓想要得到的利益就讓他們能得到,這不就是使百姓得到好處卻不破費嗎?選擇百姓可以勞作的時間去讓他們勞作,誰又會有怨言呢?想要仁德而又得到了仁德,還貪求什麼呢?無論人多人少,無論勢力大小,君子都不怠慢,這不就是泰然自處卻不驕傲嗎?

君子衣冠整潔,目不斜視,態度莊重,莊嚴的威儀讓人望而生敬畏之情,這不就是莊嚴有威儀而不兇猛嗎?”

子張繼續問:“什麼是四種惡政?”

孔子說:“不進行教化就殺戮叫作虐,不加申誡便強求別人做出成績叫作暴,起先懈怠而又突然限期完成叫作賊,好比給人財物,出手吝嗇叫作小家子氣的官吏。”這就是所謂的五美四政!

先說五美。

第一,惠而不費。執政者和百姓之間的利益關係並不是此消彼長,不是說百姓得了什麼好處,執政者就一定要損失些什麼。

不管是在百姓的民生上還是在朝堂的政治上,只要做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雙贏的局面絕對是可以達到的,具體的做法是因勢利導。沒有人不想走上富裕的道路,只要在能得利的地方,放手允許老百姓得利,老百姓就能得利。

舉個例子,一個小山村盛產瓜果,但交通閉塞,新鮮的瓜果運不出去。在這種情況下,若是不能用朝廷衙門為他們結決,村民們自籌資金也會修出一條路來,朝堂上的執政者所要做的就是順其自然,不能阻攔,還要適當給予幫助即可。

第二,勞而不怨。人性中都有利己性,被人指使者去幹著幹那難免有怨言。但是,如果執政者指使百姓去做事,能給百姓帶來切身利益,民眾何樂而不為!

這就比如年年都有興修水道,因為這個關乎民生,而且還可以減少洪澇災害,而且還能掙點工錢補貼家用,縱使沒有錢,百姓們也不會有怨言。

第三,欲而不貪。孔子承認了慾望存在的合理性,但是要求慾望要有度,到了貪得無厭的地步就無藥可救了。要做到欲而不貪,只有靠加強個人修養。

孔老夫子所說的“欲仁而得仁”,就是倡導君子們用求仁之心剋制那些亂七八糟的慾望。第四,泰而不驕。就是對待任何人都要滿懷敬意,不能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既不趨炎附勢,也不盛氣凌人。

第五,威而不猛。執政者一定要立威,否則管理臣屬、發號施令時就沒有影響力。要想真正立威,首先要贏得他人尊重。自己行為端正,“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威儀自然就有了。

當然,若是想要治理地方,僅有五美是不夠的,還要摒棄四種惡政。

第一,不教而殺。任何一個朝廷的法律體系都建立在人們的是非觀念上。是非觀念的形成,依賴於教育,也就是你們現在正在接受的這些東西就是教育。

如果民眾還沒有被告知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就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否合法,也不應該受到懲罰。不教而殺就違背了這個原則,民眾不知行為犯錯,莫名其妙地被殺,這種惡政叫作虐,所以每每你們都去劫掠地方,但是朝廷都只是誅殺首惡,就是因為你絕大多數的確是被矇蔽的。

第二,不戒視成。事情的成功有賴於事先的周密計劃與妥善安排,如果事先什麼都不講,事後卻要求出成績,這種行為是非常不合理的,孔老夫子稱其為暴。

第三,慢令致期。這一惡明顯有點作弄人的意味,朝廷衙門亦或是爾等的王,若是在佈置任務的時候時,並沒有強調這件事情的重要性與緊迫性的話,某天又突然宣佈這件工作要求限期完成,而且期限已到。孔子將這種行為稱為賊。

第四,與人,出納之吝。這句話意思就是既然你答應給人某件東西,到給的時候卻又捨不得。很多官員和領袖乃至執政之人都有這個毛病,下屬立了功,自然要獎賞,東西許下一籮筐,臨了卻捨不得給,這是一種目光短淺、貪私吝嗇的表現。這種人終將畫地自限,飛不高也走不遠。

這就是四大惡政,而這四大惡政若是同時出現,那麼這個勢力恐怕覆滅就不久遠了,你們既然現在知道了這些,明白了這些道理,那麼你們就一定要好生的思考,這到底是為什麼!”

韓龍看著慢慢已經安靜下來的學堂,然後輕笑著對著他們說道,“爾等可還有什麼問題麼?”

聽著韓龍的問題,很多人都是有著躍躍欲試的意思,但是卻沒有再多說什麼,似乎是不好意思一樣,畢竟他們這才是第一天跟著韓龍聽他講學。

最新小說: 計滅六國!你管這叫無用書生? 黑色皮箱 某美漫的一方通行 綠島晨光 直死無限 執掌天下 [jojo]竹馬是空條君 [HP]攝神取念 滿分攻略骨子哥我直接叛逃 死對頭在我刀下複活了[女尊] 禁止覬覦已婚人士 我虐霸總千百遍 [hp]無人能救 沉淪魔王 末世天災,我囤貨百億物資吃瓜 異世開店之旅 某科學的觸手劍仙 劍靈她不想努力了 詭殺 神奇寶貝之銀翼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