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事果決,雷厲風行。
這,正是華楓此次行事的真實寫照。
制定作戰方案之時,他與羅戰軍、多思過探討了整整一日,事無鉅細,都必須經過深思熟慮。
而計劃一旦制定,就堅決執行,再無遲疑。
如此行事風格,方是一代名帥之必備。
……
有的統帥,行事莽撞,做決策不動腦子,拍板迅速,行動迅猛。
殊不知,其速度快則快矣,但卻往往“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有的統帥,做事謹慎,即便事前已然考慮成熟,事到臨頭仍要反覆斟酌。
如此一來,其之穩重倒是無話可說,可卻往往會貽誤戰機。最後,只得後悔空嘆“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
斥候的報告,除了明面上的內容外,還透露了三個資訊。
其一,來者必為敵軍的先鋒部隊。
採取的行軍策略,乃是步兵、騎兵混合同行。
並不像多思過之軍那樣,以純騎兵為先鋒。
其二,敵軍正是從牛頭嶺而來。
看來,華楓之前的猜測,已然中的:這支軍隊就是為了消滅北伐義軍而來。
其三,敵軍行動極為謹慎。
雖然三戰連捷,但卻並未被勝利衝昏頭腦。
並未像多思過之先鋒軍,耀武揚威的孤軍深入。
由此可見,這支兵馬的領軍人物,極為穩重。
……
敵軍三路大軍在牛頭嶺合兵一處之後,總計有六萬人馬。先鋒軍僅派出一萬餘,其試探的可能性極大。
由此說明,敵軍極端重視華楓之“無敵先鋒軍”。
照理說不應當如此。
畢竟,按之前的兵力分配,華楓一部僅五千餘人。
以六萬之眾,擊五千之兵,何須如此小題大做?
究其原因,可能有兩點。
原因之一,擔心之前三戰中所逃散的義軍,前來投奔“無敵先鋒軍”。
唯恐聚少成多。
原因之二,正如前文所說,其必定已然知曉“無敵先鋒軍”人數雖少,但卻戰力強橫。
因而不敢輕視。
……
無論何種原因,這支軍隊都不容易對付。
其不但戰力較強,而且還如此謹慎,可以說並無明顯的漏洞。
華楓正思慮間,第二批斥候來報。
這批斥候,正是與第一批斥候同一方向、不同批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