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處是能快速緩解危機,從民事企業轉向軍工企業,用軍企解決民間生產力,而這樣的大明,則會變成一個戰爭機器,以戰開始,一定以戰敗結束。
世界這麼大,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統一的。
大明想維繫目前這龐大的疆土,已經非常非常困難了,這還是有火車的情況下呢。
恰恰是各國都有火車,擁有現代交通工具,縮短了戰爭的距離,所以戰爭距離大明很近。
既然不能統一世界,大明發動戰爭就顯得毫無意義了。
而且大明已經是世界最大的領土國家了,大明對領土沒有任何垂涎的意思了,就想關起門來過小日子。
還有一個點,就是大明化身戰爭機器,會讓世界極端恐懼之下,走向變相統一,等於說大明單挑世界,戰敗是必然的。
就算大明不會滅亡,進入戰爭泥潭幾十年,活著也是傷筋動骨,根本不可能維繫龐大的疆土了,到時候估計又縮回兩京十三省了。
所以。
朱見漭一直在用中策,兩條路中間,還有一條路。
就是熬。
朝廷掏錢,緩解危機,不低頭也不參戰,大明內部事內部解決。
可這樣一來,民間不滿聲音甚囂塵上,本來失業就很不滿了,朝廷擺明了不管民間死活嘛,情緒肯定會越來越差。
朱見漭當做沒聽到,照常實行中策。
他的口碑可開始崩盤了。
本來他口碑就一般,上面有他爹那樣的太陽,他做得再好,也無法和太陽爭輝。
這回口碑徹底崩盤,誰也救不了的那種。
朱見漭七十歲了,已經變成一個非常合格的政治家,這個時候,絕對不能被民間所謂的民意左右。
無論開戰,還是求和,都沒到時機。
若開戰,大明備戰時間遠遠不夠。
求和,大明沒有求和的先例。
朱見漭其實在等待時機,民間矛盾到達極致時,他會用對外戰爭轉移矛盾。
他在思考,找一個好打的國家,速戰速決,三天內結束戰爭,震驚全世界。
逼著全世界打破現有的宗藩體系,主動朝貢大明,重新回到大明的懷抱。
而這個國家他還在選。
挑的國家要有肉吃,必須能解決大明的糧食問題,還不能太強,太強的話,三天打不下來。
戰爭的時機要把握得恰到好處。
要等民間矛盾到極致時,恰到好處地給民間信心。
亮劍於外,讓那些蠢蠢欲動的宗藩老實起來,乖乖開放市場,讓大明商品再次湧入他們的市場,恢復大明經濟。
而這場戰爭的核心,緩解大蕭條,解決金融危機。
吞併國家,解決糧食問題,是第二個政治目的。
最好要一戰解決。
最近一段時間,朱見漭一直在備戰室裡商討,這場仗他必須御駕親征,讓天下看看,他朱見漭是老了,但朕在,你們誰也打不了大明!
民間謾罵的聲音,朱見漭絲毫不管,甚至還在推波助瀾。
現在罵得越兇,等戰爭勝利的時候,稱讚的聲音就越多。
他是懂流量的。
成化九年,沉寂九年的大明,忽然明詔天下,要求各大藩王,撤皇帝位,恢復大明宗藩體制。
當然了,這番話都磨嘰十來年了,都沒人信了。
最關鍵的是,各大藩國掌權都是佑字輩的,還有一些是厚字輩的,他們都忘記了,朱見漭的打仗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