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金融危機首先在大明爆發。
作為世界工廠,最可怕的就是沒有訂單,工廠都準備好了,人工都僱好了,就等著訂單來呢。
結果乾等訂單不來,再等還不來。
以大明企業的體量,撐一年兩年三年都行,但撐不住五年八年了,前幾年大家同心協力的撐著,忽然一下子就全都撐不住了,一窩蜂似的破產,導致全行業血崩。
就如多骨諾米牌一樣,一連串的倒閉,個個行業進入倒閉潮。
危機就先從大明爆發。
朝廷不是沒有救市,朱見漭都低下了頭,願意和所有藩國重新建立平等的外交關係。
可這些藩國看到了大明的虛弱,就是不肯低頭,逼著大明下場,參與戰爭。
藩國真不缺商品嗎?
缺!非常缺!
各國百姓都在罵娘,因為商品漲得奇貴無比,有的國家大米多的吃不完,衣服卻沒的穿;有的國家石油遍地都是,就是沒有糧食吃。
大明呢,商品遍地都是,就是賣不出去。
走私倒是比較火,可沒有正常貿易,光憑走私,救不了國家。
本來,蕭條就蕭條,大不了熬幾年,也就熬過去了。
最可怕的是缺糧食!
景泰年間,糧食就靠從外國進口,這些年也沒解決糧食獨立問題。
忽然斷了進口,糧食立刻不夠用了。
前幾年還能堅持,因為印度五國還會賣糧給大明,勉強夠吃,但從成化七年,晉王登基稱帝后,沒過多久秦王也登基稱帝后,印度陷入內戰,自然不會賣糧食給大明瞭。
到了成化八年,已經出現餓死人的情況了。
朱見漭著急也沒用,大明目前人口達到了51億人,憑藉現有的耕地規模,根本養不活這麼多人的。
所以,在成化五年,他就下旨,禁止民間飼養牲畜,不吃肉了,就吃糧食。
就這還被民間罵慘了呢。
可到了成化八年,民間都得稱讚朱見漭有先見之明。
可存糧是養不活五十多億人口的。
金融危機一爆發,全行業蕭條,朝廷是愁壞了。
老實說,景泰六十九年時,朱見漭就在暗中備戰,倒是沒想過參戰,只是為了守衛大明。
九年時間過去,大明備戰並沒有達到理想狀態。
面對大蕭條。
擺在朱見漭面前有兩條路:一、派人去緩和各國關係,以大明永不參戰為名,請求各國開放市場;
二、大明藉著經濟蕭條的機會,將全體國民綁上戰車,用戰爭的方式,緩解危機。
這兩條路,都是優缺點極為明顯的。
第一條路,好處是大明可以保持和平,可大明會變成肥羊。
如果世界大戰不可避免的發生,大明必須要參戰,而且還要更早的參戰。
因為大明不是弱國、小國,而是世界上最大的強國,本來就是靶子,是所有藩國的假想敵,逃不掉的。
參戰時間非常重要,越晚參戰,對大明越不利。
當一個國家,蕩平周圍諸國的時候,這個國家的戰爭水平會達到極致,到時候兵臨大明城下,大明的兵連血都沒見過,哪裡是虎狼之師的對手啊?
而大明,先自縛雙手,只盯著現在的經濟效益,不看長期好處的話,最後只會變成肥羊,變成一道饕餮大餐,宋朝就是這樣沒的。
第二條路。